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威名天下扬。但至今仍有不少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本人就此谈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一、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战役还是战斗
平型关大捷究竟是一次战役还是战斗?可以说是一个长期难以统一认识的问题。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198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写为“平型关战役”。但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次作战时间短、规模小,是一次战斗。本人认为,弄清什么是战役,什么是战斗,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谓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所谓战斗,是“兵团或部队、分队在较短时间和较小空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从军语的释文不难看出,判定一次作战究竟是战役还是战斗,其要素有四:一是参战部队的兵力规模,二是作战时间的长短,三是作战空间的大小,四是有无统一的组织指挥。
众所周知,八路军参战部队虽是第115师主力,即第685、第686、第687团,但第115师是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条件下由红第1、第15军团刚刚改编的;同时,作战空间较大,主要是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的一条沟;整个作战在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师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乔沟和老爷庙多次战斗。诚然,时间较短,作战是在1937年及附近地区9月25日这1天内进行的。
根据军语的释文来看,结合平型关的实战进行综合分析,似乎介于战役与战斗之间。但具备了参战部队的兵力规模、进行了多个战斗、作战空间较大和统一指挥这几个关键性的要素。据此,我倾向于认定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战役,而不是战斗,更符合军事历史的实际和具有科学性。
同时,有人认为,国民党军第2战区组织的平型关作战实际称为砂河决战是战役,而八路军进行的平型关作战是前者作战的组成部分,不能称战役,其意是战役中不能有战役,只能称战斗。在战争史上,战役中包括战役,大战役包括小战役,可以说不乏其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不是包括了锦州战役吗?平津战役不是包括了天津战役吗?
二、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阎锡山部会战的关系?
1937年9月中旬,日军侵占大同、广灵和灵丘,逼近内长城防线时,阎锡山制定了第二战区砂河决战计划,判定平型关为日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其方针是诱敌深入,阎曾得意地孤芳自赏为:“布口袋阵,让敌人进得来,出不去”。但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在总司令杨爱源等人的支持下,不同意阎锡山的作战方针和方向,提出日军主要突击方向由砂河以东的平型关改为砂河以西的雁门关,从而动摇了阎的作战决心。正如毛泽东于9月21日尖锐指出的“阎锡山现在处于不打一仗不能答复山西民众,要打一仗则毫无把握的矛盾中——企图在砂河决战的决心是动摇的”。
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八路军坚定决心于9月25日取得平型关大捷,难道不是主动发起的吗?随后,阎锡山则放弃了砂河决战的计划。显而易见,阎试图进行整个第二战区的砂河决战是失利的,是一次败仗。但其中作为主要作战方向的八路军的平型关作战是胜利的。
还应指出,有人将同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作为10月1日开始的忻口太原会战或称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更是张冠李戴。诚然,这次会战中也有一次平型关作战,而与称为大捷的平型关作战是不能混同的。
三、平型关大捷是否作为全国抗战的第一次胜仗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时至今日,仍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而认为是淞沪会战。其理由:一是淞沪会战开始于8月13日,而平型关战役发生于9月25日,前者比后者早了近1个半月;二是前者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是铁的事实,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衡量平型关战役和淞沪会战,究竟哪次作战是全国抗战的第一次胜仗,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作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晚问题,二是结局的胜败。诚然,淞沪会战开始的早,却结束于11月12日,晚于平型关战役1个半月多;而平型关战役是在同一天开始和结束的。
作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晚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其成败。如从作战的全过程来看,淞沪会战的胜利是局部的,总体和结局是失利的。而平型关战役是胜利的。综上所述,以淞沪会战代替平型关大捷而成为全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是没有理由的,是站不住脚的。
目前,仍有人以随后任意一次作战的人数与平型关大捷相比较,来衡量其作战的意义,这是不科学的。一次作战的人数,是评价作战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视某一次作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当时,日军于1937年7月底侵占平津后,华北门户洞开,发动的战略进攻连连得手,不可一世的气焰甚嚣尘上。而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国民党政权被摧毁,地方官吏逃亡,汉奸政权应运而生。社会秩序极度混乱,溃兵骚扰,盗贼猖撅,土匪横行,欺压百姓。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平型关大捷, 是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中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使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好评,其历史意义不是单纯的以随后任意的某次作战歼敌人数所能比拟的。
四、平型关战役时八路军的隶属关系与朱德及黄克诚的任职
长期以来,许多史书和文章,都写为八路军改编和取得平型关大捷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部队,这是不对的,也是没有确切根据的。实际上,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和9月25日进行平型关战役时,在序列上并不是编在第二战区,而是直接“隶属(国民政府)军委会”。 [3] 八路军编入第二战区则是1938年1月。据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第4卷写道:“一月十七日,军事委员会为适应全般状况之需要,再颁发国军战斗序列”,“第二战区”辖“第十八集团军”。
当时,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也没有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这一任职是1939年3月12日。
参加平型关战役的第344旅的副旅长也不是黄克诚。许多的史书和大型的展览馆,在写到八路军改编和平型关大捷时,认为黄克诚是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副旅长,这是不对的。当时,黄克诚仍在总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实际上,八路军东渡黄河,是在机关和部队尚未改编就绪的情况下,挺进山西,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平型关战役后,黄克诚到第115师检查政治工作情况,发现部队改编后,由于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政治工作显著削弱,军阀习气开始滋生蔓延。据此,黄克诚向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作了汇报,并起草了一份关于恢复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处)制度的报告,经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审阅后,由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联名上报中共中央。10月2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洛甫(张闻天)、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意恢复上述制度。此后,他任第344旅政治委员。关于黄克诚在八路军编成前后任职的情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37年“8月,我陕甘宁边区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我仍留在总政治部任组织部长”,[4] “部队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后,我即奉命离开总政治部,到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任政治委员”。[5] 据此,黄克诚在八路军改编和平型战役时,没有在第115师第344旅任职,而是在平型关战役后到该旅任政治委员的。
五、八路军歼灭日军多少人,歼灭的究竟是日军何种部队
八路军歼灭日军多少人?究竟是1000多、3000多,4000多还是1万多人,如果说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存在不同看法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这一问题可以说逐步得到解决,则统一为1000余人。实际上,平型关战役后第2天,即1937年9月26日,时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昨日与敌(第五师团第廿一旅团)廿一联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等人,指出,平型关战役“打死敌人一千多人” 。[6]
然而,迄今为止,对日军被歼的是何种部队,是辎重部队,还是战斗部队?是前者为主,还是后者为主?仍众说纷纭。探讨这一问题虽有意义,但这是从部队的作战性质和任务来区分的,不符合表述战绩时的常规。本人认为,按照通常做法,表述部队战绩或战果时,一般以写部队的番号为好,即何种部队。在参战的日军第5师团本身编制序列中,就有辎重兵第5联队,并且直属于师团而不属于第21旅团。但在这次作战中,有的辎重部队是由第5师团第21旅团指挥的。1937年10月12日,参加平型关作战的八路军第115师第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联名签署的平型关作战详报中指出:“敌参加作战部队为第五师团之廿一旅团(十九联队廿联队,应为廿一、四十二联队)输卒队及少数机械部队均归廿一旅团指挥”,“确知敌约一个旅团的兵力(两千余人)”。据此,平型关大捷的战绩,写为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辎重部队是不准确的,而写为第5师团直属辎重部队和第21旅团共1000余人是可行的。
六、八路军伤亡多少人
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写的党史和军史不写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出于什么考虑,暂不去探讨。实际上,在当时总体敌强我弱、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条件下,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究竟伤亡多少人?有的史书即便写了,则说法不一。有的写为500余人,有的说得失相当,言下之意是1000余人。还有的写为1500人左右。为了搞清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人数,我们不妨将直接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当事人员的回忆史料一一列举,再作结论。
其一,1937年9月26日,林彪和聂荣臻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昨日“我军伤亡三四百”。
其二,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叶剑英等人,指出,平型关战役“我军伤亡四百余人” 。[7]
其三,10月3日,朱德和彭德怀联名就八路军部署及战况致电蒋介石等人,指出:“截至十月一日止”,“我伤亡官兵六百余人”。[8]
其四,10月12日,杨得志、陈正湘联名签署的第685团的平型关作战详报指出:阵亡“53”人,负伤“153”人,共“206”人。
其五,当时在第115师师部卫生部的工作人员欧阳奕的一篇《平型关战斗中敌我伤亡情况的一点回忆》中说:1937年9月25日“战斗打响后,第一批伤员约有五六十人”;26、27日,伤员大量抵达,“全部收转工作持续了四五天,前后共收转了约八九百人(此数不包括阳明堡打敌飞机场战斗的伤员)。此外,我方在战场上阵亡约二百余人”,“不需转到后方医院治疗的伤员还有约三四百人。这样,战斗中我军全部伤亡约一千五百余人”。[9]
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的人数,其一与其二接近,分别是三四百人和400余人。其三与以上两个差距较大,上升为600余人。但前提不同,前两个资料均是指的平型关战役;而其三是指的八路军在10月1日前参战以来包括平型关战役在内的所有战役战斗。据现有资料记载,八路军于1937年10月1日前,在这不到的10天内,八路军除进行的平型关战役外,还有第115师独立团为配合该战进行的腰站阻击战,并且持续了两天。时任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写道:“一连和三连减员过半,有的班排全部阵亡”。[10] 这就是说,八路军除直接参加平型关战役的部队外,独立团也是有伤亡的,只是具体人数不详。
当时,八路军除平型关和腰站两次作战外,其第115、第120和第129师,尚没有进行别的战役战斗。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资料其三的600余人至少包括了八路军这两次作战伤亡的人数。这是八路军领导人正式向蒋介石通报的人数,作为依据的说服力更强一些。但这个数字不仅是指八路军的平型关一战,而且包括了腰站阻击战伤亡的数字。
资料其四,第685团的伤亡人数是可信的。但参加平型关战役的第115师还有第686团、第687团。关于第686团,一说是该团战斗详报统计,是286人。而第687团的伤亡人数,尚未确切令人信服的依据。这样,仅据直接参战的3个团中的1 个或两个团,是不好确定第115师3个团伤亡人数的。
资料其五,八路军伤亡人数约1500余人,是当事人的回忆,具有可信性。但其所写的部队参战的时空似乎难以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和腰站阻击战中,共伤亡600余人,其中平型关战役伤亡400余人。
注释:
[1] [2]、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版,第75、第90页。
[3]、曹剑浪,《国民党军简史》上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版,第302页。
[4]、[5] 黄克诚,《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第155页。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版,第68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
[9]、欧阳奕,《星火燎原》,第16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版,第210页。
[10]、 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版,第390页。
二0一八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