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经济角度来看,转换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由以往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适应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提质增效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更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是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它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具有低碳、绿色、生态、高科技等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的是主动求变,坚持在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求新,在动力转换、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率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提高全要素效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以往规模速度型增长到今后质量效益型发展、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转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动力变革是基础,效率变革是主线,质量变革是主体,三者相互依赖,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必须系统协调推进。推进三大变革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变化,扎实推进三大变革。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等,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形成主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理念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对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新发展理念中寻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力。创新体现的是动力性,协调体现的是统筹兼顾,绿色体现的是可持续性,开放体现的是兼容性,共享体现的是社会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投资消费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协调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各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具有完善的制度创新机制,才能有效保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开展。制度创新是促进各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制度创新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从政策环境、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机制完善等方面形成有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譬如,依托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开放平台和载体的先行先试措施,就是从制度层面发力推动投融资管理制度、工商登记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三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为抓手,不断开拓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依靠创新驱动,在企业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营销服务、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是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具有开拓性,而商业模式具有延展性,可以把科技创新在市场上无限放大。模式创新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产品或服务,形成全新的赢利模式或领域,即使提供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也可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赢利能力和更强的竞争优势。推动模式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绿色、生态方向转变,经济发展从传统成本红利转向管理、技术、人才和制度红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有利于实现新旧模式和增长动能的衔接和转换。
以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兴利除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宏观调控有度、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改革开放是释放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根本动力。要以健全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市场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产权有效激励、企业优胜劣汰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要深化国企与国资改革,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及布局优化,鼓励国有资本之间交叉持股、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双向投资,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营造开放统一市场和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防止市场垄断,打破行政性垄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制度保障,要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标准,紧紧依靠改革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完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统一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依靠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制度,加强支出标准建设,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形成约束有力、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的预算制度,科学划分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财力协调、区域均衡、权责清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现代财政制度;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建立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局面,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资源配置偏失,筑牢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资产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金融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性作用;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放管结合并重、优化服务,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财政、货币与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机制,综合运用规划、宏观调控、行业规制和微观监管等政策,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杠杆、降成本、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以资本整合、资产重组、产业融合作为路径,优化存量资源结构,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努力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增强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的供给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加大优质增量供给,优化经济结构。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增加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发展动力转化,打造现代化经济动力体系。根本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在发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作用的同时,提高科技进步、体制优化、科学管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着力点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立足改革与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绿色低碳、高新技术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全面推动质量和效率变革。具体来说,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重视提高质量效益。经济发展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量的积累固然重要,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更是重中之重。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驱动转向创新和质量驱动,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基本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转变,在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及结构优化。要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在结构优化、改革攻坚等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推动经济向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形态更高级阶段演进,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进一步推进开放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
二是更加重视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深化改革与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努力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促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绿色化,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现有经济循环过程的绿色化改造,打造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促进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循环对接,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绿色治理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法治化水平,完善绿色治理机制,引导各类主体习惯于绿色发展。
三是更加重视创新动力开发。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依赖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紧盯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力求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等更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努力跻身世界科技创新领先行列。加大需求导向应用研究力度,突出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短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建设智慧社会、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奠定基础。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布局前沿科技制高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推动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扶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更好体现企业创新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良性互动,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打通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动摇的根基。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仍然要靠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创新。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各方面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以改革与创新实现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及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挥融合性和平台性企业的牵引作用,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促进创新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经济质量和社会效益。
总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其核心是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改革与创新,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