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范景文(1587—1644年),字梦章,号思仁,河北吴桥城关镇范庄人。他26岁中进士,随授东昌推官,后历任文选郎中、河南巡抚、兵部侍郎、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等要职。范景文为官品行清廉,多有作为。
范景文是明王朝的忠臣,崇祯七年(1634年),范景文任南京右都御史,后又兵部尚书,在南京一带练兵布防。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改任工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打下太原,攻下宣化。大明朝大势已去,满朝文武惶恐避之不及,范景文临危受命,入阁拜相为东阁大学士,署理全国军政。三月,李自成围困京城,范景文力谏皇帝移驾山海关,先保性命,再图良策,但崇祯皇帝固执己见。三月十九日,京城沦陷,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范景文绝食三日,望阕自缢,得家人解救,乃赋诗明志:“孤臣空洒泪,天步遂如斯。妖蚀三光暗,心盟九庙知。翠华迷草露,淮水涨烟澌。故国千年恨,忠魂绕玉墀。”并留下遗书:“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范景文誓死不投降,后前往双塔寺古井投井身亡,以尽其忠。
清廉为官。范景文做官,为表示自己的清廉之心,特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并放言,倘有人违反,莫怪他翻脸无情。老百姓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同僚中的清廉之士为他撰写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他还给皇帝上了一本《饬属疏》,提出要身体力行并要下属做到清、公、严、密、勤。为了让下属便于记忆和理解,范景文还写了《五箴》。其中《清箴》写到:“周官六计,洁廉为贵。山泉寂清,市泉龌秽。名盗忍渴,顾名生畏,勿谓无知,夜金可媚。高高凤仪,圣世灵瑞。竹食醴饮,先洁其喙。鸢吓腐鼠,是乃失类。蚁隙不窒,大防终溃。一介是严,百奸可坠。微臣作箴,敢告庶位。”这段文字,引用了多个廉政典故,勉励官员要向凤凰一样自尊自爱。据说一个行贿不成的人对他说:“当官不觅私利,这样的人古今难寻了,你何必为难自己呢?”范景文回答说:“最大的‘私利’乃是保全生命。我不收贿赂,就是为此。你只见利而不见害,我为你感到羞愧呀!”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天启五年(1625年),范景文升任吏部主事,迁文选司郎中,掌官吏班轶迁升改调之事。此时正值宦官魏忠贤专权,炙手可热,广有党羽,但他既不依附魏忠贤,也不依附东林党。许多人劝他投靠魏忠贤,他坚决拒绝,对家人说:如今奸人当道,与其同流合污只能使自己背负骂名,我知道自己难以立足朝廷了,不过这样正可保住我的清誉。于是他以佯病为由,谢病归田。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缢死,皇帝召他回京,授太常寺卿。崇祯二年(1629年),他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这时正值清兵南掠,京师告急。范景文率部八千人勤王,北京解围。在多个勤王部队中,唯独范景文所部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进入涿州的路上,有人给他送来香茶,他却倒在地上,说:“将士们在冰雪风霜之中来赴国难,冻裂了嘴唇冻伤了指头,一勺水都喝不到嘴里头,我怎么能在这里喝香茶呢?感谢你的好意,我把这香茶献给大地吧!”将士们听了,无不感动落泪。
有为之官。范景文在任东昌推官期间,正值东昌大饥,灾害横行,他亲自调查研究,条理荒政,对确实困难的尽力给予赈恤,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其恢复生产,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念其功勋卓著,越级提拔他任吏部稽功司主事。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历任文选员外郎、验封郎中。崇祯初年,范景文经人荐举被召用为太常少卿。崇祯二年(1629年)七月升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升任为兵部左侍郎,在通州练兵。通州刚开始设置,士兵都是刚招募的新兵,范景文训练有度,军容齐整,战斗力高强。崇祯七年(1634年)冬季,范景文任南京右都御史。不久,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他屡次派遣部队驻戍池河、浦口,援助庐州,扼守滁阳,遇有警报则发兵,节制精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季,京师戒严,派遣部队入卫。杨嗣昌夺情辅政,刚愎自用。词臣黄道周因在堂上提了几句反对意见,即遭鞭笞杖打。范景文挺身而出,联合同僚上疏替黄道周求情,结果祸及自身,被削籍为民。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范景文入阁任东阁大学士,受命于危难之际。但此时的明王朝已摇摇欲坠,范景文已独木难撑。
到了清代,顺治皇帝表彰前代忠、廉、为兼具之臣,于顺治十年(1654年)在河北吴桥城关镇南偏西建范公祠。范公祠由照壁、大门、仪门、大殿、寝宫等组成。大殿内悬四块匾额: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冰心玉节”,巡差使刘灏题为“沧桑砥柱”,湖北布政使胡献徵誉其“千古完人”,吴桥知县谭湘镜赞其“二不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