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伟大精神对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归结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抚今追昔,中华文明5000多年源远流长,新中国70年长歌未央,改革开放40多年奔腾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因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在民族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共同精神,可以被称为民族精神。比如,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民族精神作为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一文中提出,国有与立,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自有其壮阔善美的国魂即民族精神在。那么,什么样的精神构建了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世界?这种精神必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涵育的意识世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历史意识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神韵。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征。古代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民惟邦本”“尚中贵和”等内容,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洗涤,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使5000多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精神放射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条件,进一步深化完善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一概括,有着对中国传统厚重底蕴的深刻思考,有着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断文明的崇高敬意,让人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的“道统”。
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作为超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永续存在的情感,不仅是现代民族国家成员的基本守则,更是国家得以存续的精神基因和社会心理基础。正因如此,爱国主义处于其他民族精神不能及的特殊地位,具有其他民族精神不具备的独特属性,发挥着其他民族精神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族精神中始终充盈和洋溢着爱国主义。中华儿女素来具有安土重迁的家园情感,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脐带”情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无不熔铸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知古鉴今,历史不仅告诉我们爱国主义精神来自何处,更鲜明昭示了爱国浪潮将涌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高度评价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并说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之所以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是因为中国梦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还因为,在当代中国,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邓小平曾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具体到每一个人而言,爱国主义从来不是艰涩难懂的抽象理论,也不是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口号,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激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伟力
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回溯往昔,中国历史的阔步向前无不源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推动;放眼未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
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否创造性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直接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党中央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到2035年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就是要以创造精神承载时代之盛、把握发展之机、开辟未来之路。延展开来,从本质上讲,改革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实现中国梦,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敢于以更大决心更大气魄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在创新中寻求出路,把变革的潜能和创新的潜力转变为发展的巨大优势。
发扬伟大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以勤劳著称,奋斗精神更是镂之于心的文化基因。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有感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勤勉奋斗,盛赞这种精神、力量、热情是人类历史的精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迈进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小进即满,也不能面对困境心生畏难,而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艰苦奋斗再创业。
发扬伟大团结精神。梁启超曾说,中国数万万同胞,能数千年团结一致,立于世上,实为世界奇观。欧洲各民族,原本同源,较我国古代各民族血缘关系尤切,但至今尚分裂为诸多小国。反观中国,各民族实“久已合作一家”,“早已成为不可分之一体”,因“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觉悟,觉得我们这一族人像同胞兄弟一般,拿快利的刀也分不开”,“这便是我们几千年来能够自立的根本精神”。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发扬伟大梦想精神。梦想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源泉。1932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的《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提问: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有人说,他的梦想“是个共劳共享的平等的社会”;有人说,他相信“未来的中国是大众的中国”……彼时中国,山河破碎,人们的梦想却从未熄灭。在畅想祖国未来时,革命烈士方志敏热情地呼唤过:“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不仅激励着我们昂首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必将在时代前进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