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王健: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两级分化

 时间:2011-10-12 09:44:00 |  | 字体:【 】| 阅读: 214

中国经济网1月21日讯(记者李志强) “居民收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的逐年下降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这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专家王健教授今日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的专访时,直言不讳地点出中国目前“消费与收入分配制度”矛盾的主要存在方式。

在谈到“说房价、消费等方面的消费时,老百姓说不是我们不消费,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王健坦言,他印象里面讨论这个话题大概有接近20年的时间了,现在还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为什么不讨论呢?是80年代讨论得少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随着改革每一步推进,大家的收入提高,消费都在增加。现在消费比重占GDP的比重下降了,但上世纪80年代我们是看着它一年一年上升的;现在我们很羡慕美国人,美国一年的消费占GDP的比重70%、80%,而中国最高曾经到68%,这是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的最高记录。我们知道现在降下去了,现在中国只有40%多。”王健教授给出相当翔实的数据。

王健教授认为,消费占GDP的比重应该考量的是最终消费,不能简单地考虑商品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政府的消费,应该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没有统计进去的,比如宾馆、饭店等加进去,这样我们应该有40%多。中国的40%和美国的70%、80%相比是低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居民收入水平低。”

不容忽视的是,居民收入在GDP当中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且这几年都在下降。

“为什么居民的收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会出现逐年下降的问题,大家经常讨论说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这都是原因。”王健教授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分配制度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

追求外延扩张型影响职工收入

王健教授认为,影响普通中国人收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的方式有问题”。王健分析说,“我们知道现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外向型的,追求外延扩张型的,这种增长方式使得我们收入,特别是职工收入占整个GDP比重必然下降。”

王健教授进一步分析说,外向型经济里面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出口的很少,大部分是产品加工,中国外向型的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就决定了:第一,企业家的利润低,但不是利润总量低,企业家可以通过做大规模做到;第二,工人工资不能快速提高,因为利润增长的空间有限,就等于企业家已经把工人应该能够得到的有多高的工资水平给确定了,从企业家接订单的那天就定了,“我只能用什么样的工资水平雇人,高了企业就亏损了”。这就形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很发达,但是沿海地区工人的工资十年没有变。

“外向型经济在产业链的低端,没有那么大的盈利空间,又要获得竞争力,竞争就是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获得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了市场。一旦提高劳动力成本,订单就可能不给中国,可以给越南,可以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王健教授无奈地说。

“所以目前这种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使得我们看着GDP在增加,工人的工资没有办法大幅度增长,甚至有十年的期间,大家说广东的农民工十年工资没有动,就是这个原因。”这样就造成他们的收入在GDP中比重不断地下降。

中国近几年为何就业难?

“外向型企业里面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我们的收入只能下降了。国内重化工业的大力发展也是导致职工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它还有一个特点,规模在扩大,需要就业的人口在减少。这也是我们这两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王健教授对国内经济结构的分析,也说出了人们关注收入问题时的另一个盲点。

王健教授说,国内这十来年有一个新情况,以前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靠轻工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末期一直到21世纪以来,发展为靠重化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有一个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够形成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在这种重化工业阶段,虽然单个资本集聚的能力增强了,盈利的能力增强了,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更多的资本去盈利,按照要素分配理论来说,显然资本和劳动力相比,资本占的比重大,劳动力占的比重低。

所以,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思维来考虑,同样的数量要素投入大家要获得平均的收益,资本在这里面的份额大,而劳动力在里面的份额逐渐减少,轻工业需要许多的工人,重工人则不需要那么多人,它是资本密集型的,当然雇佣的人员就相对少了,既使是提高工资,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相比一定也是下降的。包括国有企业在内也是一样,外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有同样的特点,只要一搞重化工业都是一样。所以,这也会使职工收入占GDP比重出现下降。

“以前上世纪80年代也好,90年代中期也好,GDP一增长,就带动经济增长,我们发现GDP增长以后甚至有的年份就业没有多大增长,带动的就业少,收入肯定就少,消费自然也不能快速地增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王健教授强调说。

“我们现在经常讲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不像我们说的,钢材过剩,我们拿去生产衣服行不?肯定不行。过剩的生产能力资产有专用型,让它转化过来,比如生产消费品,很难转化,可能就浪费了,这样就不能增加就业和增加消费。”王健教授对此表示无奈。

高房价消灭了“月光族”

在谈到“居民的投资渠道有限,财产性收入少”对消费的影响力有多大时,王健教授认为,“前阵子讲80后有月光族,现在没有了,主要是因为高房价。”

王健教授分析说,比如原来一个月挣五千花完了,挣八千也花完了,现在大家发现不管挣多少也跟不上房价的上涨,不当“月光族”了,知道精打细算了,家里有条件就变成“啃老族”,这种变化被不合理及其狭窄的投资渠道所扭曲的。“月光族”好不好,我们没有办法做道义上的评论,如果有一批“月光族”的存在,我们的消费肯定会增加得很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提高,但是“月光族”被“消灭”以后,今后扩大消费的难度更大了。

“目前房价的一个难题,也是房价高的原因。大家都去炒房了,结果反而挤压了消费。”王健教授说,作为投资人来说,通过炒房可能会挣50、60万元,当然可以增加消费,但是把更多想买房的人的消费挤掉了,“原来八千一平米,现在三万一平米再买房,这样其消费能力大大下降了,也就是说眼前的高房价可能会从消费角度统计房屋消费增加了很多,但是带来下一阶段其他产品消费减少。”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