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前,国学院和孔子学院竞相开设,民间兴起一股国学热。本期《世纪大讲堂》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陈教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解读20世纪儒学的发展变化,并深度分析了中国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儒学等相关问题。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当前,中国大陆伴随着民间对国学的热望,国学院和孔子学院也竞相开设。回望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人在这里似乎又走了一个回头路。那么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儒学在中国大陆有着怎样的起伏变迁?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儒学?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大家欢迎。陈先生您好。
陈来:您好。
主持人:欢迎来到《世纪大讲堂》。我们现在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陈来先生的短片。
1952年出生的陈来在北大呆了三十余年,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陈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影响深远,这位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名师的学者在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研究上成果卓著。2009年11月,陈来应邀执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这被外界解读为清华大学文科复兴的有力征兆之一。
记得二十多年以前,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当时我在北大是读硕士,陈来先生读博士,比我高整整一个阶位。当时陈先生也是瘦高瘦高的个子,但是没有现在这么胖,显然现在是开始有点发福了,当时是瘦得有点出奇,是吧?当时候那个陈来先生在北大的时候我觉得就是跟张岱年先生,当时候跟冯友兰先生是在学习。当时冯先生好像已经不能亲自带您了,是吧?
对,因为我是1985年这个博士毕业嘛。博士毕业以后,系里就派我给冯先生做助手。
主持人:助手。
陈来:所以我的导师是张先生。
主持人:张岱年先生。
陈来:但是我毕业了以后就给冯先生做助手,本来系里派我是一年,这一年系里是算我的工作量的。但是这一年之后,冯先生也不让我走,冯先生说你还帮我吧,所以这样就一直帮,一直到了1990,到最后,所以在整个,最后他五年,他1990年去世嘛。
主持人:对,我记得冯先生晚年的时候我去过他家里头,冯先生眼睛已经完全不能看字了,他以耳代目。当时候就请一些助手、学生给他念一些东西,那您也给他念过东西吗?
陈来:那倒不是,因为他有几级的助手。那么最低一个助手就是,有一位辽宁来的一个自学的爱好者,他平常就是上午就帮冯先生记录冯先生要写的东西,下午就给冯先生念报,念文章,这是一个同志。另外他这个时候冯先生就招了一个博士生,就唯一的这么一个博士生,他就给冯先生去找材料,你比如写哪一章就找材料。我的工作就是主要是谈话。
主持人:谈话。
陈来:对,这个一章写之前冯先生就找我,就说我这章要怎么写。
主持人:就说他那个《哲学史新编》是吧?
陈来:对,这一章,每章我就去,然后说他想怎么写,看我的意见,我就听听,大概也许提一点,也许不提。然后他每一章写好就送给我看,我看完以后我再去跟他谈我对这章有什么意见,基本是这样。
主持人:那个这一阶段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他的这个《哲学史新编》。那么这个后来他改写他的《哲学史新编》,改写过的《哲学史新编》在我们大陆和这个海外有两个版本,最后的这个《哲学史新编》它的这个下篇在大陆是没有出版的。可是他很多的一些修正过的,对哲学史上,包括对思想史上的一些问题的看法,都反映在他的这个下篇,特别后面几章里头。那为什么这个在大陆不能发表呢?
陈来:因为当时那个审查没有结论,就不能够及时出版。但是这个书在台湾和在香港出版了,在香港是独立出版的,叫《中国现代哲学史》。因为《现代哲学史》的部分,就好像我们今天的话题一样,它是会牵扯一些比较敏感的想法。
主持人:敏感的政治问题。
陈来:但是在香港和台湾就及时就把这个出出来了。
主持人:北大哲学系的两位泰斗,一个冯友兰先生,一个张岱年先生,您都给他们做了这个助手和学生。您觉得这两位老先生,他们治哲学史的这个方法,包括他们自己的哲学立场是不是有一点不太一样?
陈来:就哲学史来讲,是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张先生以前这个活着的时候,他总结自己,他说在中国哲学史的方面,我跟冯先生比较接近。这个虽然他写的书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基本的分析的那个方法,就是用逻辑的分析方法,来处理中国哲学史,还有对一些重大的基本问题的看法,两个人是一致的。但是就在自己的哲学的建构方面,两个人是不同的。
主持人:不同的。
陈来:因为冯先生他是新实在论,是用新实在论的这个路径走进来处理中国哲学史。
主持人:哲学史的问题。
陈来:那么张先生他是新唯物论,所以这个是走的跟冯先生路子不一样。在这点他说过,他说哲学上我受张申府的影响比较大,就他的老哥。
主持人:对,他哥哥。那么我们知道,清华国学院在中国这个现代这个学术史上,具有可以说是非同一般的这个历史地位,学术地位。现在清华大学恢复了它这个国学研究院,您去执掌这个国学研究院。那您是不是觉得这样一个,过去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神话般的一个存在,您怎么继续它的辉煌?
陈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老的清华国学院在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史,中国学术史上是占着一个特别突出的地位。
主持人:对。
陈来:那么也可以说它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因为它短短的四年内,它培养了七十个毕业生,其中有四五十位都成为这个国学或者学术的名家,大家。
主持人:大家,对。
陈来:这个成就是不得了的,所以这个国学院的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主持人:不可复制的。
陈来:那今天我们虽然还是用这个名义来重建这个机构,但是我想我们是抱着一个,不能说是谦虚谨慎吧,我们是一个这个戒慎恐惧的,追随先辈的这个心情,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是希望能够在新的时代,继承发扬这个老清华国学院的这种学风,然后在新的时代能够做出一些能够追随先辈的一些成绩,但是这还要看我们后续的努力了。
主持人:对,好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来教授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大陆儒学一百年》,大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