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男,生于1950年8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1996年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大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
研究领域 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竞争、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主要作品
1995年以后:
市场禁入的长期后果
咬文嚼字的权利
“自然垄断”不自然
农民收入系列文章
解释、判断与建议(农民之二十)
不可操作的产权?(农民之十九)
可顶大梁的收入(农民之十八)
又见粮改
市场的底部(农民之十七)
产权可能也是副产品(农民之十六)
产权与农民负担(农民之十五)
公司办城镇(农民之十四)
城市化是副产品(农民之十三)
无奈的法外世界(农民之十二)
地盘经济(农民之十一)
反思农村金融(农民之十)
市场经济,岂能无契(农民之九)
资产不是资本(农民之八)
“国土制”剥夺农民(农民之七)
放弃农地的代价(农民之六)
抑商就是抑农(农民之五)
封锁市场,保护农民(农民之四)
自由交易是产权的重点(农民之三)
粮价冲击土地承包权(农民之二)
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农民之一)
电信重组系列评论
“电信问题专家”的由来等等......
学术贡献 他的著作有《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收入是一连串事情》、《挑灯看剑》等专著。他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等荣誉。
科斯是他喜欢的一个经济学家。作为真实世界的一个经济学家,他以一个猎人的耐心和敏锐,深入真实的经济生活,尝试着从企业、从农村,而不是从著作和书本中去寻求事物真实存在的理由和问题的答案。
周其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题目包括土地产权和承包合约、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
周其仁主要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看货币问题,认为1994年的《人民银行法》阻断了财政向央行透支的超发货币机制,奠定了稳定人民币币值的基础。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多年由汇率机制导致的央行被动释放货币,则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