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应不应该建造“虚拟莫高窟”

 时间:2011-10-18 20:42:00 |  | 字体:【 】| 阅读: 150

刚刚读了一篇文章,题曰“敦煌豪花2.6亿建虚拟莫高窟”,是香港苹果日报6月16日发布的(转载于广州日报),不免引起了我一点小小的想法。文章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免游客进窟时,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破坏壁画”,但已引起了网民“炮轰”,认为是“逼人买假货”。

首先,我对于“逼人买假货”这五个字的每一个字都不能认同。敦煌壁画和彩塑是全民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岂能以指称一般商品的“货”字来定位,那简直就是对敦煌文物的亵渎。第二是何所谓“真”何所谓“假”?标准是什么?如果说只有“真的”才有意义,“假的”就毫无价值,那么,全世界各时代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绘画、雕塑、电影或戏剧,就全都是骗局了。甚至,莫高窟的“真壁画”、“真彩塑”也将包括在内,因为那上面以表现佛国净土为惟一目的的艺术形象,按照“科学的”尺度,也是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的。第三个本人特别烦的字是“买”!活显出一副老子有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霸气。最后是“逼人”那两个字,更是莫名其妙。人家明明说这是“虚拟”的,你爱看就看,不看拉倒,谁又逼得你非得千里迢迢赶去花凑热闹了?

本人不才,也曾经在莫高窟工作过整整十五年,深知壁画和彩塑危殆之可怕情状和保护之不易。离开她也已超过30年了,又从来没当过什么“领导”,自忖还是有一点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为她说几句公道话的资格。

中国有不少佛教石窟,大多是石质的,只有西北包括新疆和甘肃中国最古老的几处才是壁画和敷彩泥塑,比起石质来说,耐久性远远不如。它们之得以幸存,首在于西北气候之干燥;次在于它们都处在荒远之地,本就人口稀少,更选址于人迹罕至之所;最后是古人虔诚的佛教信仰,对它怀着深深的敬意,而加意保护。以上三点,缺一不可。如今已经大为不同,先是文革以前,极端思维猖獗,阶级斗争学说泛滥,一切以“革命”划线,焚书坑儒不说,还非得把优秀遗产归入“四旧”,斗得个“你死我活”;文革以后,价值观念又有变化,转为以钱划线,物欲横流,总的来说,国民素质只有转化,并未有明显提升。加之人口繁衍,旅游事业发达,“游玩”(恕本人在此不使用“瞻礼”、“瞻仰”、“欣赏”以至“游览”、“旅游”等词)之余,不明不白者有之,大呼上当者有之,去年还发生了新疆某官太太故意擅触壁画,遭讲解员制止,引起某官大闹莫高窟的丑闻。

我在莫高窟时,往往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你几乎是恳求地处处提醒大家不要接触壁画,可偏偏就有人漫不经心,大而化之,实在令人痛心。可知由于长期风化,有的壁画已经风烛残年,即使不碰触,也会随人进人出的气流飘拂于地。二氧化碳对文物的破坏,更不是耸人听闻。据唐人的记载,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凿于1600多年以前,多数已存在上千年,能留存到今天,即使残破,也属不易,怎么能在我们这一代再遭厄运。须知,莫高窟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后代子孙,应该尽可能地长久地保存它。肯定地说,我们的子孙将会比我们更加有出息,莫高窟对他们将会更加珍贵。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识,是全球化与现代化观念的当然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适价值。没听说过吗,日本正仓院保有的唐代文物,常年保存在恒温恒湿无光的状态中,只有在每年三天拿出来通风晾晒的日子里,才允许瞻礼者赏鉴,平常时间,连天皇都不能看的。平常要看,对不起,请你看复制品,也就是苹果日报说的“假货”。其实以复制品示人,是展示重要文物的普遍做法,不但外国这样,中国照样如此。比如,宋画《清明上河图》真迹,能够随便拿出来吗?人们能见到的,绝大多数也是“假货”。

被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敦煌文物的丰富内涵,非专业人士是难以理解的。据我的体会,一般游人大多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其实是近于完全的不懂,甚至不感兴趣。洞窟的排列并非古人事先规划好的,沿着参观路线走去,光是洞窟朝代年代就会使人一头雾水,形不成先后时序,时空错乱,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有关发展系列的印象。相信数码球幕电影的拍摄,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将莫高窟文物的精华按时代或专题系列一一呈现,游人将会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收获。再到某几座复制精品窟和现场某几座非精品的真石窟看看,体会一下现场感,三者互补,效果应该更好。

至于为此将花掉2.6亿元,算不算得上是“豪花”,本人却不敢下结论。上世纪60年代前期,我参加了莫高窟崖面的全面加固工程,记得当时花掉的钱大概是600万,折合成现在的价格,可能与两三个亿也差不了太多。工程免除了崖面再次发生坍塌的后患,应该说是值得的。比起“大裤衩”的100个亿、实际上是临时性建筑“鸟巢”的70个亿来,为莫高窟再花上三两个亿,彻底杜绝人为的破坏,也许还是值得的。当然,能少花钱还是应该少花。

我当然也有担心,主要是四点:一是技术水平是不是可以令人足够满意;二是以敦煌研究院目前的学术实力和领导的水平气度,是不是能够把这桩大事做好。对第一点,本人无法置喙;对第二点,或许,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各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学者们的通力合作和把关,会有助于事业的进行。第三个担心是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防止有人借题“发挥”,为个人捞取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好处。最后一点是建议,对于必须接触到实物才能进行工作的真正的研究人员来说,有关方面应该事先就想出一个办法,向他们提供机会或资料,哪怕是有偿的。指出这一点并非无故,因为以前确曾发生过令人不安的事件。同时加强出版工作,让公众也得有机会对敦煌遗产享有充分的知情机会。

最后,顺带指出署名“本报记者”的“古丝路名胜 一度被埋灭”一文的两点小小的笔误(却全是大事),可能也还是必要的。一是该文说莫高窟“始建于先秦”,便是大谬。有关莫高窟创建年代有多种说法,学界现一般皆据现存敦煌研究院的武周《李君修慈悲佛龛碑》定为公元366年。碑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囗,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伽兰之起,滥觞于二僧”。这里说的“初秦”,实际是指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前秦“建元二年”为公元366年,与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先秦”一字之差,相去至少近600年。

二是文章说莫高窟在“元朝后……一度被沙漠埋灭”,也是完全没有的事。

(2010年6月18日)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