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是有希望的。
2010年已经过去。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又实现了较快增长。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和成就,经济部门经常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年年困难年年过,年年过的都不错,关键在工作”。这句话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又说明了经济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011年的中国经济又将如何?从政府到企业,既有期待,也有担心。期待着“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担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物价却持续上升。对2011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既不必太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从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看,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于18%,进出口贸易的增速虽然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增长15%左右还是有可能的。综合这些因素,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是有希望的。
2011年经济增长也有不确定的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会高于2010年,但仍在低位运行;二是原油、金属矿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的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三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与2010年相比,将会适度收缩。所以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企业的微观生产经营决策,都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速度问题,而是增长质量问题,必须改变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当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后,要保证经济效益不应下降,即劳动者工资、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都能持续增长,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工业增加值只有26.5%,产品价值构成中73.5%是转移的能源原材料等物化劳动的消耗,平均比工业先进国家高出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工业生产物化劳动的消耗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即使零增长,工业增加值也可以多出1600亿。德国平均每年消耗6亿吨标准煤,出口额略低于中国;日本每年消耗7亿吨标准煤;中国的GDP按汇率换算2010年刚刚超过日本。2010年中国消耗了32亿吨标准煤,虽然有人口规模等不可比的因素,但仍然能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必须把降低生产、流通过程的物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