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10:19:57 作者:提要:矿难不再受关注,折射了媒体和公众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不可否认,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唯独面对矿难,我们曾经呐喊过,愤怒过,质疑过,谴责过,但是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无力感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失望乃至绝望:还有什么可以阻止矿难的发生?
12日,云南省师宗县私庄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搜救工作进入第三天。截至13日13时,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已确认34人遇难,仍有9人下落不明。根据相关协议,每位遇难矿工家属将获赔偿66万元。(《京华时报》11月13日)
进入岁末,连续发生几起重大矿难事故。11月3日,河南义马发生冲击地压事故,造成4人死亡,紧接着湖南衡阳又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9人死亡。此次云南师宗故难,又有34人遇难,且井下还有9名矿工生死未卜。13日,甘肃景泰县又传来煤故发生透水事故的消息,7名矿工被困井下……矿难发生的密度如此之大,死亡人数直线上升,安全的警钟再一次在心头敲响。
矿难一直以来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若在以往,这无疑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和评论的对象。但让人意外的是,对于这几起集中发生的矿难事故,舆论的反应却是相当的冷淡。新闻虽然被置于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但网友的跟帖却是廖廖无几,各大媒体和门户网站上,相关评论也少之又少。而在各大论坛和博客上,对于几起矿难的评论和讨论,可以说几乎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矿难事故之所以不再受关注,是因为公众已经严重的审“丑”疲劳。矿难事故,年复一年地发现,并且总是同一种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区别不过死亡人数的多少,以及事故发生原因的异同。对于这样一种几乎可以说无法避免的人为灾难,就算公众再有同情心,再有悲悯情怀,到了一个极限之后,也会变得麻木。
更重要的是,对于矿难,人们已经评无可评,说无可说。总结这几起矿难事故,一个相同的特点是,都属于责任事故,譬如师宗矿难,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就表示,事故煤矿违法违规擅自生产,有关部门监管监督不到位,责令停产整顿工作不到位,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每一个事故隐患我们都无比熟悉,每一个事故原因我们都曾无数次讨论过,但是有什么用呢?问题依旧,矿难依旧,对此,公众恐怕只能无语凝噎。
矿难不再受关注,折射了媒体和公众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不可否认,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唯独面对矿难,我们曾经呐喊过,愤怒过,质疑过,谴责过,但是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无力感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失望乃至绝望:还有什么可以阻止矿难的发生?
从另一个角度看,矿难不再受到关注,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对于矿难,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治理,但另一个不堪的现实是:真正好的有用的制度却从未被执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在去年的国务院安全生产会议最重申之后,曾一度被公众寄予厚望,但近日发生的几起矿难中,均没有领导带班下井,师宗矿难发生时,值班矿领导齐谷明竟然还有睡大觉,事故发生后才匆忙下井,并伪装从井下逃生的假象。这么简单易行的制度都会被束之高阁,更遑论其它?
我国百万吨媒的死亡率为4%,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矿难治理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治理?回顾中国的矿难史,必须承认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死亡赔偿数额略有提高之外,我们对于矿难的治理几乎没有丝毫的改变,停产整顿之后依然在违规生产,监管年年都在加强依然“不到位”,出事之后,依然只能看到眼泪而无行动…… 矿难事故不再受关注,其实是因为对于宿命性的矿难,我们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的语言去表达心中的绝望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