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备受尊敬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辩论中爆粗口,秀“内裤”,是中国互联网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孔庆东、程益中、周立波、于建嵘、萧瀚、熊培云、赵丽华……如果篇幅容许,我可以排出一长串的名单。
孔庆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最近,他以三句粗话应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的采访要求,此后,又通过微博炫耀粗话,迅速成为热点话题人物。此事甚至惊动了新华社,后者发表评论《岂能把粗鲁当个性》批评孔教授,“作为一名教授,用粗话骂记者、通过微博向公众炫耀,缺乏对公德的基本尊重,缺乏学者基本的表达理性,不仅有辱作为教授的节操和尊严,而且缺失起码的公民素质,令人汗颜。”
其实,就在孔庆东大骂《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之后,另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程益中,也在微博上对网友吴法天(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爆了粗口,“你这条草狗,你从不骂人那是因为你没鸡巴。”程益中为什么要骂吴法天呢?仅仅因为后者在微博中贴出了前者的脏话记录。
程益中何许人也?中国当代著名报人、媒体资源整合和管理专家,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和最成功的两张日报——《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创办人之一、前总编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奖获得者。(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尽管价值观一“左”一“右”,但在爆粗口方面,孔庆东和程益中都堪称功力深厚。孔庆东就不说了,程益中也不遑多让。比如,这位文质彬彬,言必谈“普世价值”、“民主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不但公开辱骂女网友“染香”为“贱逼”,还发动其粉丝对她进行人肉搜索,让人眼界大开。
不过,虽同为爆粗口,孔庆东和程益中享受的“待遇”却大相径庭。从11月7日以来,孔庆东受到了来自新华社、《南方都市报》、《华商报》、《新快报》、《东方早报》多家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这是对的,我支持),而程益中的“光荣史”却从未被一家媒体正儿八经地报道过,哪怕象征性的点名也没有过。这是不是新闻报道中的双重标准,我不好说,至少也得是选择性失明吧?
当然,本文不是讨论新闻伦理。评论作者“狂飞”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评论,“给‘姿势分子’孔庆东上堂说理课”,本文的主题也与此有关。只不过“狂飞”只给孔庆东一人上课,我却想给所有有“三字经”爱好的公共知识分子上一堂说理课。注:免费的。
备受尊敬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辩论中爆粗口,秀“内裤”,是中国互联网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孔庆东、程益中、周立波、于建嵘、萧瀚、熊培云、赵丽华……如果篇幅容许,我可以排出一长串的名单。如果不是网络的出现,穷尽想象力你也想不到,一些在报刊、电视上谆谆善诱、衣冠楚楚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也有把生殖器官随时挂在嘴边的时候。一尊尊神像变成了呕像,一个个神话变成了笑话。这都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这些公共知识分子活动的领域多是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为形象计,他们撰文说话多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偶有失格之处,在与读者观众见面之前,也会被编辑删除或更改。而在网络上,这一切都变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你打出的每一句脏话都可能会被网友存档,“立此存照”。这就加大了“口不择言”而又无法更正的概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脏话已经被自删,可它们还是在网络不断流传的缘故。
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上,公共知识分子一般不与读者观众现场互动,也就不会直接面对质疑,从而大大减少了犯错的机会。在网络(尤其是微博)上,每一名公共知识分子都是一个影响力或大或小的自媒体,在传播自己观念的同时,必然面对众多赞同或者质疑的声音。赞同还好说,质疑则令人不悦。一不悦就生气,一生气就冒火,一冒火就愤怒……然后就直接开骂了。这些熟悉的网络骂战战场从此就多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身影。
因此,我建议公共知识分子不要轻易到互联网安营扎寨。如果一定要来,请牢记以下三条网络辩论原则。一、哪怕你已达到大师级别,在网络上,反对你观点的照样会很多,也许远远超过赞同者。对此你要有足够心理准备。二、如果你的观点正确,请不要用粗鄙的语言去捍卫。如果对方的观点错误,就更犯不着用粗鄙的语言去攻击。尊重你的辩论对手,可以让你获得更多尊严。三、请为你所说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负责,而不是在“出口成脏”后,才慌慌张张地想起删帖。没用的,网友早就泡了福尔马林。
我总觉得,在面对质疑的声音时,公共知识分子不妨学学胡适。胡适一生论争无算,但却没有一个私敌。1930年4月,胡适在写给杨杏佛的一封信中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胡适被称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第一人”,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原题为:给爱好“三字经”的公共分子上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