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中国式复兴之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时代的潮流,这是世界的趋势。
文化改革是复兴之路的必然选择
自1840年以来,中华文化的心理从周秦汉唐的天朝上国,历经清末的外侵内乱、国力孱弱,文化自信被摧毁。进入20世纪以来,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从自卑、自大到自觉的心态变化中不断追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实施“经济创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三大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引起世界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高度关注,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主、自尊和自强意识显著增强。
文化体制改革是落实文化创意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1997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民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扩大, 我国的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市场的繁荣催生了文化事业单位的被动改革、浅层改革和个别改革。1998年—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期。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一时期的改革侧重于市场主体的培育,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文化领域的体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为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003年—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期。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全国35家试点单位在区域发展、市场培养、内容生产等多个领域进行实践探索试点。从2006年以来中央每年都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总结试点经验,并从2007年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8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制度建设、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追求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双重平衡的现实需要,是国民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和高贵的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复兴之路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是兴国之魂的重要保障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每一个国民塑造了一个色彩斑斓的 “中国梦”,“中国梦”是在100余年来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中华民族的全民愿景。人是文化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是价值的存在,没有文化的崛起便是缺乏灵魂的发展;没有精神追求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气质和灵魂,是世界对于一个国家的想象。在中国想象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这个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文化能够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说过,文化还能创造不同于物质要素投入的超常规效率,比如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欧洲经济的恢复、日本的经济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一个有灵魂、有诗意、有精神追求的民族才能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一个有文化的大国的崛起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敬畏。因此,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塑造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国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文化产业是强国之体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1997年前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作为增加本国就业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力量。在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创意战略肇始于1998年,其标志就是这一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指导。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虽然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有不同的提法,比如英国叫创意产业,日本和韩国叫内容产业;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叫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也叫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及沿海地区叫创意产业,其他各省市叫文化产业,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央一级的文件中还是规范叫作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背景下,我们认为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外延包括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一般在核心层和外围层都是一致的:第一,基于个人创意和创意阶层,是一种智慧产业、知识产业、版权产业和审美产业,是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第二,基于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是一种传媒产业和内容产业,可以大规模复制和批量化生产,具有集聚效应;第三,面向现代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第四,产品经营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短期、零散的项目利润经营要提升到长期、整体的企业价值经营。文化产业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最大语境之一,文化消费开始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最大氛围之一。广东、山东、江苏和北京4省市2010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突破了1000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将是推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推进力量,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政府驱动、成本和价格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品质驱动和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经济增长模式,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文化创意战略指向了两个产业发展的纬度:文化产业化纬度和产业文化化纬度。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纬度就是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产业文化化的发展纬度就是指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可以融入到各行各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是1+6式的产业链。这“1”是指加工制造环节,“6”是指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的六大环节。而后面这六大环节正是创造出最多盈余的环节。文化创意战略让我们开始关注产业前端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后端的品牌服务。
文化创新是立国之本的根本选择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给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乔布斯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靠创意推动的时代。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把文化创意作为立国之本加以重视。
文化立国,使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顶天立地,真正站立起来。文化立国战略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后的理性选择。日本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军事立国战略、经济立国战略和文化立国战略阶段。1995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积极促进日本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世界推广。从美国华盛顿白宫前的樱花到充斥世界各地的动画、音乐,日本成功地塑造了经济崛起后的文化形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 年斯德哥尔摩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上达成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易中天教授认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中国成为文化强国,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文化立国战略应该把文化像毛细血管一样输入到国家、区域、企业、个人的每一个地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使人民变得高贵、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是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尊重、向往、认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我们要让政府财政给予多方位的扶持, 坚持文化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我们要全面实施市场运作, 按照市场规律经营文化产业;我们要高度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我们要强调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树立普遍的价值认同和国际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