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我国未来人才发展的重大方针首次提出,并列为贯穿《人才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认真落实好这个方针,对于推动我国人才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地位是我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人才思想的重大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人才发展在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体系中地位的跃升,标志着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开始新的转型,也标志着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人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才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再到人才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两次重大飞跃,第二次飞跃更具有战略意义。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发挥人才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素作用的必然要求。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根本性和关键性的资源,是最为重要、最有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和最可靠的战略资源。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银行提出的“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全世界人才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约为64:20:16。正如经济学家们预料的,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我国GDP总量按目前的官汇折算为美元,大约为4.3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GDP的比重接近 7%,但我国同期电力、石油、铝、铜、钢材等能源、动力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世界同期消耗的比例均远高于这个比重。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方式,继续下去,伴随着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增长4倍、到2030年增长10倍的扩张,各项消耗也将相应的扩大4倍到10倍,到那时全球的资源都不足以支持中国的增长。只有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着力优化人才结构,进而才能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存在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等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严重制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就会严重制约现代化的进程。未来十年人才优先发展,必须要在上述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迎接人才工作新时代,开创人才辈出新局面。
二、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方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人才规划纲要》之所以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未来人才发展的重大方针提出,是针对我国现阶段人才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很丰富,但人才竞争力相对薄弱。有专家对我国人才状况作出“三个不缺三个缺”的评价,即不缺人才缺战略,不缺优秀的人才缺先进的人才制度,不缺创业平台缺良好的创业环境。我认为,现阶段我国人才发展的滞后性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资本积累存在着滞后性。人才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国际规律。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西欧的追赶,每一次经济追赶的背后都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人力资本积累优先路径,另一种是物力资本积累优先路径,选择前者是明智的,选择后者是危险的。国际公认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二者之间比例在七倍以内的,称为人力资源积累优先发展路径,大于七倍的则称之为物力资本积累优先发展路径,我国目前还属于后者。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投资才能形成。因此,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本投入,不断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尽快转变发展路径。
二是人才培养开发存在着滞后性。现代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超前性。我国人才培养总体滞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据科技部介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00万人,全球第一,但是高层次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全国仅一万人左右,能够进入国际前沿的世界级大师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二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2239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5%左右,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高达20-40%。高层次人才解决顶天问题,高技能人才解决立地问题,我国人才队伍顶天和立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是民族的创造力开发存在着滞后性。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几度辉煌过,我们的祖先们创造的四大发明曾经成为领导世界科学技术的四面旗帜,但是后来我们落伍了掉队了,全民族的创造力开发严重不足。表现之一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短缺,创业不能带动就业。据了解,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口中有40-50个创业者,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口中有20-30个创业者,中国目前每千人中只有11.66个创业者。表现之二是诺贝尔奖至今与本土的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自1901年实行以来,全世界共有588个得主,其中美英德法四个国家拿走了435个占73.9%,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拿走了257个占43.7%。中华民族创造力开发不足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实行国民应试教育的结果,二是人才应知培养模式至今还没有完全打破。素质教育、能力建设、创造力开发迫在眉睫。
四是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存在着滞后性。改革开放30年人才工作的重要启示是: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互动性。一个人才能创办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能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能搞活一方经济。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且具有引领和拉动作用。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不仅要同步,而且要适度超前。我们的问题是:(1)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率总体还不高。(2)人才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人力资源比重低,经济贡献率不高。
五是人才制度改革存在着滞后性。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革除,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均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方针必须整体谋划统筹安排
人才优先发展,就是要确立起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方针必须努力做到四个优先:一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依靠人才资源的强大引导力和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未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超前进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提前做好相关人才储备,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相匹配。三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优先的根本途径是确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优先积累的原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迅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尽快把发展路径调整到人力资本积累优先路径上来。四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结合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创新政策,健全法规,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为促进我国人才事业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