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全社会推进反腐倡廉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围绕如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向中纪委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 必须清醒准确地评估反腐倡廉教育的现状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在反腐倡廉教育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一方面,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如火如荼;另一方面,“高压态势”下的腐败案件有增无减,全党仍处于腐败案件的易发、高发期,并有长期徘徊之势。廉政文化建设虽已在全国普遍展开,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广泛推进,但也确实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远未形成。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教育和党的作风、纪律教育,虽经三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已有较大成效,但与全党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荣辱观,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新时期全党的迫切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总体上看,反腐倡廉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分析当前腐败案件多发的社会心理,与现存不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主要表现是:一、不平衡心理,即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造成心理不平衡。干部心理失衡,导致腐败的案例屡见不鲜。社会上的分配不公,给干部带来的消极影响深远。腐败分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相比,总认为自己无论怎样贪也不为过,和别人比是小巫见大巫。二、从众心理,即腐败案件多发,造成不贪白不贪。不少干部你拿我也拿,你贪我也贪,要么大家都是贪官,要么大家都是“好干部”;如果被查处,除非都相安无事,否则谁也跑不了。三、侥幸心理,即认为被查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查不到、查不了。这一现象较为普遍。腐败分子或者认为比自己还贪的干部多得是,轮到查处自己还为时尚早;或者自认为手段巧妙、高明,反腐反贪无从对自己下手。社会上对于频发的腐败案件,似已司空见惯,甚至对网络已曝光受贿数额较少(20万元人民币,广西韩峰日记自我披露)的干部,被戏称为“好干部”。在干部教育上,似已无计可施,“教育无用论”、“教育失败论”陆续抬头,颇有市场。看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仍需全党和全社会加倍努力。
导致干部腐败的原因众多。但从根本上说,干部自身放松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的缺失、社会道德伦理的失范和滑坡,是腐败的主因。在干部的教育上,浮在表面上、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往往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也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近年来反腐倡廉教育失效(效果不佳)或者不力的主要原因: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虚化;二是教育针对性不强;三是教育方法落后;四是惩治力度不大;五是“官本位” 思想体制根深蒂固。这些状况亟待转变。
二、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必须落在实处,绝不能虚化
分析绝大多数案例,近年来因腐败落马的领导干部,在忏悔自己坠入罪恶的深渊时,往往都自称从内心深处丧失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或者早已不相信未来共产主义能够实现,或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以否定立场,甚至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由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扭曲、变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么长篇大论,要么套话连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四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之功夫者寥寥,而对我们党和国家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也有不少理论工作者不甚了了;演讲者往往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就任意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成为必然。而听讲者并不明白,或者背诵几句话自以为理解了真谛,或者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论文,抄之后交差大吉。
理想信念是个总开关、总阀门,这个开关和阀门出了问题,必将后患无穷。理想信念的滑坡,是导致犯罪的源头。对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切不可虚化。要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要动“真格的”。考试不过关的干部,不予提拔;对不联系实际、不动脑筋的干部,不予提拔;弄虚作假搞抄袭的干部,一经发现,永不提拔;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对在实践中敢于创新的干部,予以重用。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切实把良好的学风树立起来,切忌“花架子”、“形式化”,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束之高阁”,更不能当做“花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渗透在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积淀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
三、 尽快转变教育方式,从泛泛“说教”到切实“行动”
尽快转变教育方式,特别要注重干部的(行为)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荣辱观的教育,要从纸上谈兵切实转变到实际行动上来。教育从落后的“说教”方式,尽快转变为干部的行为教育。
教育的泛泛“说教”,培养的只是口头革命者,也是口头反腐败者。这些人从来没有把反腐倡廉教育当真对待,姑且听之、看之,从来不联系自己,更没有考虑落实在行动上。烈士、英模、劳模及先进典型的报告,听时可能感动两分钟,散会之后即已烟消云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恢复和弘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样做实属必然,别无它路选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定期或轮流到最基层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加强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制定干部轮流下基层和调研制度,不搞短期行为,坚决杜绝提拔“三门干部”。对领导干部的秘书,没经过基层锻炼者,不予提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特别提拔那些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多年的优秀干部。
转变教育方式,摈弃 “大而空” 的泛泛 “说教”,从小处着眼,把腐败扼杀在萌芽之中。实践证明,干部有小问题给予提醒是有效的。大问题往往从小问题积累而来,等问题成了堆,出现大问题,再来挽救干部,已为时晚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干部进行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最直接,最生动,也最有效。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反面教育与正面教育一样,有异曲同工之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利用反面教材警示广大科研人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收到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四、 实行关口前移,提高干部警示教育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结各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经验,实行关口前移,对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对预防腐败,至关重要,且事半功倍。安徽省马鞍山市于2008年9月实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的三项制度(谈话谈心、警示诫勉、责令纠错)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了教育的纠错功能和感化功能;增强了监督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实行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静态监督和动态监督相结合。实践证明,对干部事先进行警示教育,建立常态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是个好办法。
五、 加强岗位廉洁教育,提高干部教育的在针对性
加强岗位廉洁教育,对预防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的每个岗位,都属于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应该看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腐败风险点,只要抓住腐败风险点这个“牛鼻子”,就能大大减少行业腐败的案发率。特别是涉及到具有行政审批权、行业垄断权的部门;涉及到钱的财政、税收和行政收费部门,涉及到人的干部人事任免部门,以及腐败高发的重点领域,金融保险 、海关、国有企业、医药、交通、司法、工商、税务、建筑部门,等等,其风险点要格外关注。建议中纪委遴选各个行业的专家深入调查研究,找出本行业的腐败“风险点”,切实制定防范腐败的规章制度。
防范腐败的规章制度建立后,对于领导干部的岗位廉洁教育,必须常抓不懈。领导干部提拔前,必须参加该岗位防范腐败的考试,记不住本行业腐败“风险点”和防范腐败规章制度的,不予提拔。接到任命后履新之时,必须在 “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忠于本行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宣誓”仪式上,向上级领导和本单位职工表述自己的决心,接受上级领导机关和本单位职工的监督。有鉴于此,建议中央统一制定领导干部履新“宣誓词”,辅助制定各行各业本岗位防范腐败规章制度,在宣誓仪式上一并宣誓。既警示领导干部自己,也教育本单位职工群众。
六、“惩教合一”, 加大惩治腐败力度
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不大,会在反面磨损和破坏我们党的惩防腐败机制,甚至对反腐倡廉教育的成效也是一种讽刺和消减。必须深刻认识到,正是由于腐败,才导致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削弱、执政能力降低、执政地位动摇。因此,一定要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以儆效尤,绝不手软。腐败分子之所以有恃无恐,甚至逆风而上,就在于他们觉得腐败行为和犯罪是“低风险、高收益”。事实上,加大惩罚力度也是一种教育。对腐败分子就是要让他们从“低风险、高收益”变为“高风险、低收益”,让他们经济上倾家荡产或“破产”,道德上“遗臭万年”。
“惩教合一”,也是教育。要让贪官惧怕腐败的“高风险”,在犯罪面前止步,在行为不端面前收敛。要使之不敢贪、不愿贪、不能贪,只有这样,反腐倡廉教育才算成功。
七、加强党的宗旨教育,不断破除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适度消解“一把手”的权力
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本是人民赋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这个意义上,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只是分工不同,只是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即人民的“公仆”。这也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和优越于其它政党的地方。但是多年以来,我们在破除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方面,较之过去(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有所倒退。现在“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已经蔓延到各个领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思想,侵蚀了许多干部。当上了领导干部,会有数不清的好处。各级领导干部的特权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权力集中在“一把手”中,甚至造成了“一把手”“通吃”的局面。一些干部以追逐最高权力为终极目标,客观上影响并导致了千军万马争相通过“公务员”这座独木桥、一大批博士和硕士舍弃专业涌向党政机关的不正常局面。在不同专业领域,最高领导干部拥有最终发言权、处置权、决定权;专家的地位和声音微乎其微,或成为点缀和陪衬。至于将官场上的排位制度,引入到学术届和各种专业领域,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鉴于上述,必须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必须不断破除“官本位”体制。首先是从领导干部做起,把政治待遇和特权区分开来,可以享受政治待遇,但不能享受特权。把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分开,不是什么领域都要以领导干部为核心。建议适度消解“一把手”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也导致绝对的风险。涉及到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国土安全、战争以及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决定;限制“一把手”兼职过多现象,省委书记不拟再兼职人大主任。在不同专业领域,恢复和提升专家的地位。可以效仿一年一度的“两会”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坐在后排)的形式,各级领导干部不必再上主席台,甚至可以坐在台下。全党一旦形成风气,势必给全社会带来新气象。
从总体上说,标本兼治,更重要的是治本。党的宗旨教育和党的工作作风教育必须常抓不懈,这是预防腐败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