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再次成为领导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从近两年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再次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问题提出的角度很多,有的直截了当,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石和基本原理,问题的尖锐程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存与发展;有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比较出发,提出许多理论疑惑;更多的是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入手,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反思。综合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说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建立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1956年算起,在我国也有了近5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有时甚至是十分不清楚的。我们有一种观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问题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都说不清楚的情况下,怎么能用说不清楚的理论和制度来救中国、来发展中国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着社会实践,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两者会不会趋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特别是近50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的发展等方面。这些变化蕴涵着一些积极的因素和成份,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民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这些东西可以说都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产品,社会主义也应该具备,并且在实践中也正向这方面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同的因素必定会越来越多,两种制度“趋同”的地方将会不断增加,区别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趋同论”是否就能够成立了,如果不能成立,两者的区别点到底在哪里,在理论上能列出哪几条?
——判断社会主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未来新社会特征的一些论述,显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区别。我们不能削足适履,用理论来剪裁实践;但是,也不能随遇而安,走到那里算那里,需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那么,在今天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哪些,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公有制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的人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些差别。”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提出“两个毫不动摇”。这对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关于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但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有的地方,有的产业”的规定,特别是“有的地方”的所指性就模糊化了,就广而化之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快速增长、生产力巨大发展和财税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的地方”的范围怎样确定呢?这是一个问题。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公有制到底是否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性质?推而广之,所有制到底与社会性质有没有关系?我们曾经把公有制奉若圣明,当作目的来看待,追求公有制的纯洁度和实现范围的最大化,但带来的结果是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慢,物质财富的不充分和人民生活的贫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变革生产关系,一开始是允许非公有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接下来是鼓励其发展,现在是要对公有制自身进行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在公有制改革领域迈出的一大步。但是,这样的改革仍然是在坚持公有制是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三个有利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把生产力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是把公有制当作社会主义的目的,还是当作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呢?公有制应不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否还能成立?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剩余价值理论。例如,创新劳动和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制度环境的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显得并不突出,有的问题在当时就根本不存在。现在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与那时对问题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这会不会动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特殊性,也应该有社会主义的普遍意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上早就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它是封建主义;有人说它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还有人说它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装。那么,说我们今天搞的是社会主义,凭据是什么呢?
——如何看待“两个决不会”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两个必然”谈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两个决不会”谈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今天,用“两个决不会”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有说服力的,但如果同样用这个原理来说明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就无法自圆其说,就会出现悖论:要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早产儿”,或者我们现在搞的就不是社会主义;要么“两个决不会”原理本身就是错误的判断。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消灭“三大差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理想,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提出过这样的口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把此作为目标来追求。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结果是,“三大差别”在不同程度上都进一步扩大了,这不仅可以从小康社会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上总体反映出来,还可以从行业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反映出来。当前,不仅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者等社会弱势群体,而且包括许多工人、农民在内,对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都不同程度产生了疑问。疑问的落脚点就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公平,我们搞的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是我们今天搞的社会主义吗?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近,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离社会主义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普遍采用股份制的今天,还能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发生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达,生产关系却相对落后,而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却相对先进,这个命题还成立吗?等等。
实践呼唤着理论创新
在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问题再次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热点,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首先,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是不完全清楚的,这就决定了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泛群体,关注认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必然性。生活在西欧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时,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有过概括的描述。这些描述成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成为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尺。列宁对社会主义有新的认识,但他亲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暂,并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出完整的新总结,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一个苏联模式,对判断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都有了成型的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上被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改革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兴起以后,这些标准中的许多被实践所突破,能够被改革实践所接受的特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零乱。苏联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后垮台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同样是不完全清楚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不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呢?邓小平在其最后一篇著作中用五句话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五句话的内涵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肯定的是,自从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所谓“认识的不断深化”,就是认识的变动性和标准的难以确定性。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领导干部,始终关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并想尽可能清楚地求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就显得十分自然和非常必要了。
其次,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社会实践鲜活而又生动,原有的指导原则不断被突破,而理论创新的步伐又相对滞后,人们像没带测量仪的冒险涉水者,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前面河水的深浅,急切需要装备一个前行指导仪器。从历史和世界眼光来审视,西方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论准备。从现实看,我国现代化发展走的是“后发追赶型”道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准备,只有实践先行一步。说缺乏理论准备,并不是指绝对没有理论,而是理论太多、太杂、太不系统。用传统的思维来认识社会主义显然行不通了,用新自由主义来认识社会主义人们也不能接受,从宗教伦理角度来诠释社会主义也不符合现实生活,而改革开放正处于进行时,积淀的有限经验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思维看新事物,新事物不是社会主义;用新的思维看过去的事情,以往做的事情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也就成为热点问题了。
再者,实践呼唤着理论,实践也为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提供着丰富的素材。上面提出的问题,表面看是思想理论问题,但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如果不搞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提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对剩余价值这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进行再思考;如果不存在收入差距的悬殊,就不可能提出公平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资本主义没有长期的繁荣,也就不会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问题;如果腐败问题不那样严重,就不会提出社会主义信念问题;如果不进行所有制改革,也就不会提出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是不是决定着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如果我们走的还是老路,也就不会有人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等等。总之,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新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所有的思想理论都需要重新检验,对所有问题的认识都需要进一步深化。但是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理论、实践、制度三者的关系是: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所有社会实践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而社会制度框架是根据一定的理论设计的。当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并且成为实践的绊脚石,当依照理论所设计的制度框架不能容纳实践时,就需要根据新的实践来修正和完善理论,或者用理论来规范实践。所以,不论是思想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最终都将汇合到制度设计的理论根源上。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许多方面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检讨,并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势在必行。因此,重视和关注像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当然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热点。
认识社会主义要有新视野
认识问题可以从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线索。从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来分析,有的问题在提出的时候就明确地表露出了提问者希望得到的答案,或者表明了提问者对问题的认识倾向;有的则给出了认识问题的基本素材、角度,或者隐含着求解问题的条件。从上述提供的线索入手,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当前,认识社会主义至少有如下三重视野:
第一,社会主义是科学,也是价值,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时,本来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他们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说是科学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崇拜物而轻视人,人的发展是畸形的,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足见对人的重视程度。制度重要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制度是为人服务的,不同的制度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保证作用不同,这一点更要肯定。维护人的尊严、保证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正是社会主义价值所在。要将科学与价值统一起来。科学给人以坚定的信念,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行动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合乎规律的“替天行道”;价值给人以憧憬,感召和激励无产阶级为自由和解放而英勇斗争。科学与价值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既合乎客观规律,也合乎人类理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时候,重视了科学性的一面,而轻视了价值性的一面,结果造成许多问题不好理解。例如,既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规律又有其客观性和自身的发展逻辑。这样一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成为多余的了,因为即使没有人的行为,社会主义最终也是会实现的。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当作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许多问题也就容易认识了,许多政策措施就会愈加趋向合理。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看作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容性可能就会更强一些;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时,多考虑一些对人的关怀和人的发展,这样,在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社会矛盾可能就会更少一些。可见,许多问题如能从价值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不能完全解决,至少也多了一个认识问题的视野。
第二,社会主义是理想,也是现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哲人说:理想是无用之大用。理想可以定义为对未来的美好想法。既然是未来的又只是一种想法,所以,理想看不见、摸不着,是水中花、镜中月,不能当饭吃,不能做衣穿,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画饼充饥”,这就是理想的无用性。然而,理想又是美好的想法,美好的想法有强大的鼓励作用,总给人希望,引人向往,人没有了希望也就失去了追求。曹操的兵马正是活用了“望梅止渴”,才得以渡过危机,这就是理想的大用。理想的无用还是大用,都是相对于现实而论的,不要因为现实的不完美而失去理想信念,也不要因为美好的理想而忘记活生生的现实。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的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风里来雨里去,抛头颅洒热血,砍头只当风吹帽,这种大无畏精神来自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今天,当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囚入牢狱之时,往往都留下一句悔恨的话: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此,只有坚定理想,才不会怨天忧人,才不会屈服于环境,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坚定理想,才会直面现实,才会百折不挠,才会愤然前行。社会主义也是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物质财富还不算丰富,精神文明还比较贫乏,民主政治还不够健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还存在,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贪污腐败等行为还经常发生。这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只有不回避现实,勇敢地面对现实,从现实出发,才能制定出切实的政策,逐步改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状况,脚踏实地的向理想迈进。用理想的社会主义来否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用初级阶段的现实涂抹社会主义理想,这两者都不是正确的方法。认为社会主义既不要忘记理想,又不能脱离现实,这是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另一个视野。
第三,社会主义是理论,也是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恩格斯很清楚地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理论很早就产生了,后来又有了不断的发展;发展了什么呢?发展了启蒙学者们提出的理性、正义、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原则,使这些原则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超出资产阶级狭隘的眼界,扩展到全人类;怎么发展呢?根据“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既根据实践发展。恩格斯这段话还可以用更为简捷的语言表达,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当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制度的飞跃后,社会主义就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这时,与时俱进地认识社会主义更主要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实践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只能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这个视野后,就可以把第一部分的问题再进行归类:第一类问题的答案是清楚的,不必要再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另一类问题正处在实践中,现有的实践经验还没有为求解问题的答案提供足够的已知条件,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来逐步回答;还有个别问题属于未来的问题,现在提出为时尚早。未来应该做什么、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做,未来的人们将会根据未来的实践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