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调结构莫忘新技术革命

 时间:2011-12-16 12:11:00 |  肖勤福 | 字体:【 】| 阅读: 152

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谈论新技术革命明显少了,但新技术革命并未因此而成为明日黄花,在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波浪潮过后,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技术、纳米技术等这些被俗称为“八大金刚”的新技术群,或者正在产业化,或者将要产业化,世界经济正在酝酿着新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的形势颇似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人们注目的焦点是如何治理经济“滞胀”,但蓄势已久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在信息化浪潮的带领下汹涌而至,展开了1990年代所谓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仅美国等国的经济因此而获得了显著增长,而且整个世界经济蓬勃向上,2002—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4.4%,国际贸易年增7.3%,形成新一轮周期性增长。这几年人们普遍关注国际金融危机,但生物工程、航天、新能源、环境等方面大规模技术和产业创新正在不断涌动,世界经济的加速增长正在逼近临界点。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激动人心的周期性新高涨,一个发展的大机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的消除还必须假以时日,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人为失误造成的危机,没有及时给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套上有效监管的辔头,致使贪欲支配下的资产证券化成了脱缰的野马。世界经济本来就是处在工业革命以来第四个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雨过天晴,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段令人乐观的前程。

况且,危机过后是发展,大危机之后往往是大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其奥秘在于:第一,危机强行纠正了经济的失衡。危机是对经济严重失衡和深刻矛盾的一个强制性清算和平衡过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廓清了道路。第二,危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危机端正了人们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内在要求的认识,引发良性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第三,危机引发科技创新浪潮。大级别危机往往是新的大规模科技创新浪潮的促发力量,历史上1873年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就促成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1973年“石油危机”实际也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起点,这是由于,大危机和大破坏必然引导经济主体专注于创新,重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后危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机遇论和挑战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都在于能否抓住和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新进展。世界经验表明,抓住和利用新技术革命,必须以调整结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和态势为前提,这就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是这一经验的最新注脚。

另一方面,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一定不能忘了世界新技术革命这个最大的背景和最大的机遇,既要积极努力地参与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更要把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这个结合工作,不仅对于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增强调整实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技术等级和整个经济结构的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大影响。19世纪下半期,英国之所以从“世界工厂”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主要就是由于它未能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完成以重化工业为增量的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和德国趁机实现了超越。可见此事干系重大。

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好的主要工作是: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发展包括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环境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先进制造技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用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努力推动各行各业和消费过程的节能减排降耗;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有利于技术和产业创新的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制度供给和社会环境;改革教育,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尊重人才。

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谈论新技术革命明显少了,但新技术革命并未因此而成为明日黄花,在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波浪潮过后,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技术、纳米技术等这些被俗称为“八大金刚”的新技术群,或者正在产业化,或者将要产业化,世界经济正在酝酿着新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的形势颇似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人们注目的焦点是如何治理经济“滞胀”,但蓄势已久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在信息化浪潮的带领下汹涌而至,展开了1990年代所谓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仅美国等国的经济因此而获得了显著增长,而且整个世界经济蓬勃向上,2002—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4.4%,国际贸易年增7.3%,形成新一轮周期性增长。这几年人们普遍关注国际金融危机,但生物工程、航天、新能源、环境等方面大规模技术和产业创新正在不断涌动,世界经济的加速增长正在逼近临界点。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激动人心的周期性新高涨,一个发展的大机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的消除还必须假以时日,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人为失误造成的危机,没有及时给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套上有效监管的辔头,致使贪欲支配下的资产证券化成了脱缰的野马。世界经济本来就是处在工业革命以来第四个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雨过天晴,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段令人乐观的前程。

况且,危机过后是发展,大危机之后往往是大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其奥秘在于:第一,危机强行纠正了经济的失衡。危机是对经济严重失衡和深刻矛盾的一个强制性清算和平衡过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廓清了道路。第二,危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危机端正了人们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内在要求的认识,引发良性政策创新和制度供给。第三,危机引发科技创新浪潮。大级别危机往往是新的大规模科技创新浪潮的促发力量,历史上1873年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就促成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1973年“石油危机”实际也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起点,这是由于,大危机和大破坏必然引导经济主体专注于创新,重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后危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机遇论和挑战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都在于能否抓住和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新进展。世界经验表明,抓住和利用新技术革命,必须以调整结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和态势为前提,这就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是这一经验的最新注脚。

另一方面,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一定不能忘了世界新技术革命这个最大的背景和最大的机遇,既要积极努力地参与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更要把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做好这个结合工作,不仅对于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增强调整实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技术等级和整个经济结构的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大影响。19世纪下半期,英国之所以从“世界工厂”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主要就是由于它未能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完成以重化工业为增量的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和德国趁机实现了超越。可见此事干系重大。

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好的主要工作是: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发展包括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环境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先进制造技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用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努力推动各行各业和消费过程的节能减排降耗;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有利于技术和产业创新的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制度供给和社会环境;改革教育,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尊重人才。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