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会主席和组委会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一起来交流、研讨!
给我的任务是命题和现实。现实肯定要遵守,命题就是希望我来谈一谈总体的认识和理解。一种认知。我很理解给我这个命题。因为现在是一天会议下午的下半时的下半时段,总体上谈一谈也是我应该交的作业。我就把题目确定为《“双指数”发布的启示与思考》。
整体谈谈“双指数”发布的基本特征,引发我们的思考和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一些建议。
第一,指数构建的“三五”特征。
第二,指数“量标”引发的思考。
第三,指数视角的深化拓展。
“三五”是适应五个需要、体现五个特点、力求五个结合。“适应五个需要”:强化管理的需要。我们公司在复杂而剧烈竞争的环境下要生存和成长,就需要加强治理和监控。抵御风险的需要,尤其是当下,这两年不能说是最困难的环境,但可以说是最复杂的环境。越是复杂的环境风险就越大,越需要抵御风险,那么要抵御风险就应该强身健体。你怎么在风险当中抗击各种冲击、抵御缺陷,要强身健体,因此这个指数发布有助于引导企业怎么强身健体,如何练好内功。接着是理论研究的需要,这是一大成果和突破。为我们的理解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新的视窗和新的舞台、新的领域。接着是适应企业、行业、国家经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五个需要”。这是第一个“五”。
第二个“五”体现了五个特性。我认为阅读、体会这项成果最重要的特征可以说是科学性。高明华教授带领的团队以非常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去展开科学研究。这里面特别体现了它的科学性。例如指标体系构建,从财务治理指数来看,财权配置、财务激励等等。从1722家上市公司里面为样本,并且做了必要的剔除,而且剔除也是很有根据的。这是科学性。
再一个是客观性。客观性做出评价,避免人为、个人喜好。
再一个是系统性。多角度深入地进行了完整的体系构建和平台建议。
再一个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很强。借助这个平台,从哪里采集数据、怎么形成指标体系、量化处理等等,导向型非常强。
再一个是导向型非常强。
“三五”还有一个“五”是力求实现了五个结合。这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给我们做了一个宏观的全景图。还有理论与实物相结合。这点很重要,控制与激励相结合。以往我们的治理似乎很强调如何监控、如何监管、如何刚性、如何钢化,但是加上财务激励就更加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接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引导下注入充分的定量信息,统计分析和数据整理。在此基础上再次跃升到定性层面上。
现实与发展相结合。当前的财务治理状况如何?从报告引出的观点和提出的分析来看,的确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应对和怎样发展。
第二个大问题,指数“量标”引发的思考。
专家有提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及格率不足30%,这使我感到震惊。给我们一个警醒!我们的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加强财务治理!这就是“量标”引发的思考。
再有,在各大类别里边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表现很好。这点让我们感到振奋。因为中国市场不能乱,中国有许多市场,在许多市场里面尤其有一个市场不能乱,就是资本市场。而我们在这个评价体系里面得出的结论,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表现良好,而且有数据说明。它们以63.20的财务治理指数高居榜首。这给以我们信心。
同时又给我们一个信号,是什么呢?就是滞后的、评分低的、指数低的,点出了几个行业,仔细一看,深入地去理解的话,它们常常是属于传统企业、传统产业。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引领带动传统产业同步协调发展!这是值得思考的。
国有资产监管也得到明显成效,都让我们感到很振奋!
报告还提到创业板上市公司所体现的治理成效是显著的。我们觉得这是有原因、有背景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创业板在中国出台应该不是十月怀胎,而是十年怀胎。从1998年有人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创业板的初步设想到2009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期间有11年之长,可以说是堪称“十年怀胎”。到现在创业板两岁半,不到三岁,可以看出中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是毕竟它是在制度建设不断强化的环境背景下出台、问世、成长起来的。我大致检索了一下,围绕着创业板的制度建设,先后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的暂行办法》《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应性管理》等等管理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还有在这个新生儿刚刚问世的时候就有四大承诺,叫做《四项声明及承诺书》,包括:董事、监事、高管、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以解读到现在,得出这个结论我认为是有条件和有根据的。
所以我这里想提出。指数高与低是高位观察的。我认为高教授及团队的结论是高位观察的。是空中总览。还有指数高与低是客观形成的,基本上最大限度上去掉了人为干扰。指数高与低是内外孕生的,内部和外部是相互关联的。指数高与低是动态变化的。这里我也有一个建议,能不能在这个评估体系运行当中切一条线,前多少名应当是怎样的一个级别,然后在前多少名它又是动态的。今年发布和明年发布可能有上有下,之前在前几名可能之后又掉下来了。指数高与低是动态变化的。指数高与低是功能多驱动力的。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力、作用机理是有着多种驱动力的。多种驱动力至少表现为孕育的驱动力,孕育一个好公司、成长性强的公司。是治理的驱动力,这是我们最本意之本意。还有是免疫的驱动力,怎样增强企业资深免疫力。还有免疫力提高了,治理强化了,就走向成长,还有成长的驱动力。
深化扩展视角我也提一些建议。一个是评价主体的扩展。也就是说这套系统拿出来在使用,谁在使用?主体是谁?是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民?我的想法认为可以是多重主体略有侧重、各有侧重,这样主体评价适应性,它代表的话语、代表的利益诉求就更综合和更全面了。
再一个就是指标体系的扩展。现在是四大层面30个指标,二级指标,是否可以深度挖掘,在其基础上略有扩展?我们不求多,要求精、实,要产生实效,这是扩展。
是不是在有些重点的领域评价和评估里面,开发出三级指标。这就是体系扩展和立体结构的扩展。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这个系统一点,点出来是什么?是国有企业,再一点二级,这是立体化,是国有企业的哪个产业。再一点是哪个产业里面的具体哪一个门类。这样评估的作用性就更强了。
接着就是信息手段的扩展。我希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和起步,应该有更新的、功能更强的信息手段跟入。而且随着跟进,我们资深采集数据更加充分、客观、准确、全面,同时参与到这个评估体系里面的群体也更加多样。这就是通过信息手段的跟入去实现。
再一个就是样本平台的拓展。我的想法是,比如说在上午的报告里面比较多的是金融、实体,那么服务业是不是可以做为一个拓展的领域?中介机构是不是可以作为拓展领域?
我看到有些中介机构实体报告里讲得很多,有的也是在建立自己的治理控制体系,从组织规模、业务收入、高端业务、国际业务、人力资源、人才培养、信息技术、质量控制、分支管理、财务会计、职业道德、党建创优、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进行完整的评价。可以互相借鉴。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国外资本市场、纳斯达克他们运行模式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借鉴本土、国内其他行业所做内部控制的一些模式。
再一点就是在现在的报告书里面,采集到的数据1722家,是集中在上市公司。又有一个扩展视角摆在我们面前,非上市公司是不是也应该构建这些体系呢?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概括一下我的拓展建议,评价主体拓展、指标体系拓展、立体架构拓展、信息手段拓展、样本平台拓展。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探索会使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充满发展前景的评价体系和评估系统得到更深入的、更持续的发展。这是几点建议,时间到了,尽管这样还有一句话必须要说,那就是“提前祝各位领导和嘉宾圣诞和新年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