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应邀参加这个会议,感谢论坛给我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我的题目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三个方面。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战略任务。介绍一下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和特点。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指道路、桥梁、港口、水利、能源、通讯、科技、医疗、网络电视等方面,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的物化产品,是产业发展和人民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大多数属于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范畴,具有广泛外部性和社会非排他性,因此在投资主体上政府公共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负有重要职责,一般而言是纯公共品和部分准公共品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公共卫生和防洪排涝应该像城市基础设施一样由公共财政提供,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但是在某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如村容村貌整洁一般由社区提供,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要具体分类对待,对贫困地区的地区性基础设施,公共财政也应该负起相应责任。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返哺农业的阶段,如今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关键时期,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第四位,这表明从经济规模上我们已具备了加快农村经济设施能力。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近两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从2000年13000多亿增加到39000多亿。2004年增加了5500亿,2005年增加了6000亿,2006年达到了39000多亿元,这说明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年均提高1.3%,2006年达到43.9%,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些数字标志着我国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明显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与主要问题。首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国家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大型灌溉截渠改造,启动种子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29亿亩,国家增加投入支持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改造,所有这些为农业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有所改善,“十五”时期以来,国家开始实行农村六小工程,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从2000年起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村雨水工程建设规模,从2005年底共安排国债资金12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总计投入220亿元,共解决110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问题。2007年将再解决3200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998年以来国家开展大规模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八年来累计投资2885亿元,其中国债投资612亿元,作为农村电网改造延续,着力解决县城地区电网薄弱和供电能力不足,“十一五”期间计划解决100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03年以来全国共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公路建设,西部是县级,中部是通乡,新改建农村沥青水泥路58万公里,总里程发展到91万公里,80.63%的乡镇,60.39%的行政村通上水泥路和沥青路,我这个数据还是以会上交通部门数据为准。
发展沼气,解决部分农民生产生活燃料问题,2003-2005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30亿元,支持一池三改的农村沼气项目,相当于替代14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节支100亿元。2006年比上年增长1.5倍,新增沼气用户约450万,2005年新增沼气用户500万户,2005年中央财政合并原来专项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会同水利部在全国选择760个小型工程项目进行试点,农民投资12亿元。上述四个方面是重点。
生态建设有了长足进步。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以中央财政投资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同时国家积极探索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森林生态补偿资金,2001-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退耕还林的资金1132亿元,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0亿元,覆盖重点公益林四亿亩,同时在水利保护等项目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财政资金积极改善农村一级办学条件,合计安排105.26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修。我们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发展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促进农村基层服务文化体系,安排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健全服务安全网络、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以及重大疾病防治,同时中央和地方共投入105亿元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27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最近中央决定解决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500亿元的债务问题。
上述方面是我们的成绩,也是我们未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导致我国农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原因很多,具体看来有两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我国基础落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加强农村基础地位,但农业和农村的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社会地位仍然不平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的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正,最终带来的城乡居民所享受公民服务的巨大差异。
第二,投入机制的制约。“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重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但是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中央和地方投入职责不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过度依赖中央,地方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是这主要是国债资金,正常年度预算内基建投入不足30%,地方财政尤其是地市县级以下财政大多以区办财政,很难有力量投入农业,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很少对农业投入。
二是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对于农村中小型设施投入不够,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主要在县乡村政府,加上部分地区对基础设施重视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型水利和大型工程修到家门口,最后公路打不通,农民还是得不到实惠。
三是目前政府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比较多,其中属于建设性财政拨款就是农业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支援农民生产、农业小型公益设施等等,政策基金缺乏有机的协调,基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四是投资主体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投资。
五是投资法制不健全,《农业法》对于农业规定比较笼统,对于财权和事权的划分没有明确,政府很少有按照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对不按法规规定增加农业投入和虚增虚报现象也没有可约束的办法。
上述是所存在的问题,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的若干体制改革的思考,如上所说建立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战略任务,大家知道2006-2007年中央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比上年增加442亿元和520亿元,目前是这样安排资金的,但是毕竟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法律保证。
我举一个例子,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比例去年由53:47调整为45:55,是通过王岐山市长要求的结果。这种向农村倾斜的法律保证力度还不够,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关键,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投入不足,其次是资金使用分散,根据中央一号文件首先要逐步将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到国家范围,其次要加强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原则。
在此我以提问题的方式表达我对建设方面的一些关键点:
第一是公共品的提供是否仅仅是政府财政的支持,仅靠每年增量大部分向农村倾斜是不够的。财政不仅要支持,其他方面也要想办法。日本有第二财政之说,比如说邮政储蓄资金,银行准备金都是日本第二财政的主要来源,这些方面都曾经用过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现在没有。
第二,财政金融社会基金如何协调配套,财政贴息支持金融资金进入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惯例,但我们到现在为止,财政没有贴息,大量还是直接投资。
如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凡是社会资源进入农村的,国家可以支持,而且还有相应配套。
第三,众多的管理部门都提出建、管、养等运行问题,比如说建设上就很欣赏交通部之前有一个“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但是在村镇建设方面没有类似的方案,因此村镇建设相对于交通口发展比较滞后,他们也希望中央有类似的文件对他们可以支持。
这里提出的这些管养体制的问题是否尽靠国有部门去管理呢?有的涉及到运营和经营问题,什么样组织更为合适,城市类似的基础设施有物业公司和水利公司,农村是否要走政企合一方式,这些还值得探讨。
第四,政府企业和事业社区里面的社团,村民自治如何协调。比如说乡村公路、农村学校、乡村卫生院等,现在乡村公路有养护体制方案了,这个还可以具体探讨。农村现在逐步形成的教育财政系统所统一,因为教育投入现在逐渐增加了,在地方上已经成了独立的系统,但是这样运行是不是就合理?我觉得值得探讨。乡村卫生院以往留下的众多问题我觉得不是光投几百亿就能解决了,很多专家说是否能投到村卫生事,这些都值得探讨。
第五,国外的建议。国外有大量的非政治组织,他们没有设立很多管理机构和队伍,他们靠民间队伍,民众来申请,民众监督管理运行等等,这些经验我觉得在中国的基础设施管护过程当中有借鉴意义。
第六,农村的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绝大多数是不是也要实行收费管理,或者花钱买服务,等到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还有一个问题,国外进行了给予农民补贴,市场价格调整等计划,因此我认为城市局面要理性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价格的结构调整也是一种城乡统筹的发展,要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需要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很多,这就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整体性,各项建设要相互衔接,互相协调,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有规划和无规划有很大不一样,在增加投资的时候我们也面临着众多部门如何协调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容易把好事办坏了。这些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谢扬于2007年7月28日在“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