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经整整十周年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的发展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
时机千载难逢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并大量投入本已过热的网络产业,结果造成网络泡沫于2000年10月破灭(纳斯达克(微博)崩盘),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迫使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并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31次降低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一直降低到2003年6月的1%,创下美联储成立之后的新低。与此同时,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造成美国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国际资本急于寻求新的出路,成为美国后来的次贷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加速器。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快速扩张了中国的资金供应,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深化,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增长情况看,2001年末达到2121亿美元,之后迅猛增长,如果还原回去由财政购买2000亿美元投入中国投资公司(CIC)的部分,从外汇流入的角度看,国家外汇储备实际上到2008年末就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就突破3万亿美元。如此迅猛的增长,没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没有世界资金大规模转移,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改革日新月异
一方面,伴随国家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中国的人民币投放和社会资金供应不断扩大。其中,广义货币M2在2000年末的余额仅为13.25万亿元,到2010年末即达到72.58万亿元,10年时间增加了59.33万亿元,增长速度可谓世界之最。其中,外币占款增长了约2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长了约38万亿元。直观地看,贷款增长规模远高于外币占款增长,但由于贷款的增长本身受制于存款的增长(我国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重不得超过75%),而外币占款基本上都会直接转化为售汇人的存款,因此可以支持贷款的增长,而贷款又会进一步转化为存款,形成贷款投放的货币乘数效应。因此,实际上外币占款对货币总量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过贷款增长,成为近10年来我国货币增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外币占款增加,进一步支持贷款和货币总量的扩张,为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居高不下,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外汇严重短缺,因而国家一直实施严厉“宽进严出”和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制的格局。例如,从外汇储备中释放一部分用于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从2005年开始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由盯住美元转为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外汇用于海外,由“宽进严出”转变为“宽出严进”;推出了QDII和QFII新产品;等等。
更重要的是,加入世贸组织直接推动了中国金融体制,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开始最担心的就是中国金融业能否应付全面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冲击,最后为中国金融业赢得了5年过渡期。为应对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中国从2003年末即启动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中国银行(微博)和建设银行),其中包括:清产核资、法律确权,核实账务、摸清家底;拨入新的资本金,充实资本金实力;剥离不良资产,提升资产质量;成立股份制公司,建立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实施整体上市流通,从而增强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增强透明度);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强化风险内控等。这是继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成立金融工委,将国有金融机构组织人事关系从地方脱离出来,实行垂直管理,削弱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发行2700亿元专项国债,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剥离商业银行附属公司,实施金融分业经营;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我国推动的又一轮深刻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两轮改革,大大增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综合素质,为中国金融业有效抵御之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发展波澜壮阔
2011年已经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十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可谓波澜壮阔,特别是2006年之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各类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在国家实施刺激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甚至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态势。其中,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迅速向综合经营(混业经营)转化,银行、保险、证券等相互融合,快速发展;产融结合快速发展,大企业集团纷纷进军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流入金融领域;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迅猛发展,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公司和通讯公司积极进军电子支付和融资业务,形成新的金融竞争模式和竞争力量;“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预付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金融业的功能,增强了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但是,迅猛发展的金融业也使金融监管难以适应,在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面临调整的局面,社会资金利率水平严重两极分化,全社会的融资热潮高烧不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如何认识、把握和推动金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界定和控制货币总量,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去伪存真,发挥金融积极作用,抑制和避免金融负面影响等,值得深入研究。
当前,仍需要认真总结和发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化的时代大潮。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包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制改革等。相应的,要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利率、汇率机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