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是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乡人。同桂荣是毗邻的吴旗县楼坊坪乡人,陕北农民的女儿,1934年参加红军,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年长于她和刘志丹的毛泽东、周恩来都称呼她为“刘嫂子”,1999年5月94岁时因病在西安逝世。
我从1968年至1992年曾经在志丹县、吴旗县工作和生活20多年,其间多次拜访和探望同老及其亲属和一些老红军,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中国革命史上平凡伟大、德高望重的女性。
对革命矢志不移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血雨腥风里,刘志丹在陕北领导开展党的地下斗争,建立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同桂荣为党组织传送信件,站岗放哨;在红军被服厂当工人,为部队做军装和军旗;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动员妇女送子送郎参军;还在家里掩护谢子长、阎红彦等西北红军领导人治病疗伤。大伙儿夸她“真是老刘闹红(干革命)的大帮手”。
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在陕北大肆“剿共”。穷凶极恶的敌人抄家、烧房、挖祖坟,掘地3尺也要抓住刘志丹的家属。同桂荣和婆母、婶娘带着老小10多口人,分散逃人深山梢林。有一次为逃脱敌人追捕,她情急之中跳下山沟,幸被半崖上的灌木丛架住才免一死。同桂荣下定决心:“刘志丹的婆姨(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让敌人抓去。”她和4岁的女儿藏在山洞里8天8夜,饿了只能用山水、雨水和炒面糊口。后来,游击队员终于找到她们,接回了根据地。
1935年春,蒋介石又调集5个省6个师30个团的兵力,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国民党报纸大肆造谣宣扬“陕北残匪即肃清”,“匪首刘志丹已被击毙”。同桂荣既不信邪,又不退缩。她说:“我不怕国民党,既然干革命就不怕死。”
1935年秋,王明“左”倾路线的推行者在陕北大搞“肃反”,杀害了200多名革命同志;陕甘边区保卫局还给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领导人扣上“反革命”等帽子,投人监狱,准备活埋。同桂荣等人四处奔走营救,但不仅毫无结果,反而连她们母女俩也被打人劳改队。群众偷着给她们送水送饭,安慰她说:“他们(保卫局)总有受报应的一天”。同桂荣坚定地说:“我只要活着,就要和他们斗!”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惊悉“肃反”情况后,立即下令“刀下留人”,才使刘志丹等人幸免于难。
刘志丹出狱之后,由党中央任命担任中央军委西北办事处副主任(周恩来兼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要职,1936年4月14日在东征的战斗中不幸阵亡,年仅32岁。
噩耗传来,同桂荣当即昏厥,清醒后,她对周恩来和邓颖超说:“我早有准备,为革命死了也是光荣的。”从此,她一直没有再婚,因为她对既是丈夫、又是战友和先烈的志丹爱得太深太重了!当我1992年春调回北京之前向她告别时,同老还手捧志丹遗像说:“志丹没有离开过我”。
全国解放后,同桂荣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过幼儿园的名誉园长、顾问和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85年11月,80高龄的同老依然题词明志:“继承志丹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对同志情同手足
在革命战争时期,部队行军每到宿营地,同桂荣就立即帮炊事员做饭。每当红军领导人开会,她就做自己的“拿手饭”剁荞面招待大家。同志们高兴地说:“刘嫂子又给咱们改善伙食啦!”平时,她身上总带着针线包,抽空就给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指战员们缝补衣服。一旦有了布匹,她就给志丹做件新衣服,然而,经常是刚做好就送给了别的同志。刘志丹开玩笑说:“你们的嫂子是优待小弟弟哩!”
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造反派都找同桂荣搜集老干部的“反动历史”和“反党材料”。她绝不落井下石,总是实事求是地回答:“x同志从小参军,我看着他长大,怎么会反党呢?”造反派说:“你怎么认识这么多黑帮?”她回答:“我们都是阶级兄弟和阶级姐妹,为了革命,走到一起来了。”造反派说:“走资派就是反革命。”她说:“不要给革命同志乱戴帽子嘛!”同桂荣保护了一批老同志,自己却在64岁时被“下放”到陕西省三原县,直到“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才回到西安市。许多老同志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就感动不已:“刘嫂子人格高尚啊!”
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同桂荣更是一往情深。1935年冬,陕北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出身湖南的毛泽东还穿着长征时的布单鞋。同桂荣看到后,马上精心做了一双新棉鞋送给毛泽东御寒。接着,又给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每人做了一双。1960年同桂荣在北京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时,毛主席紧握着她的手说:“刘嫂子做的棉鞋,又绵软又厚实,真得谢谢你啊!
贺子珍比同桂荣小5岁,俩人亲如姐妹。同桂荣喜欢听贺子珍讲长征故事;贺子珍喜欢“陕北通”同桂荣讲当地的风俗民情。1936年冬季的一天,贺子珍即将分娩,毛主席立刻派警卫员请同桂荣给接生。贺子珍说:“有刘嫂子在,我就放心了。”
对后代爱若慈母
刘志丹英年早逝,只有一个女儿力贞。同桂荣含辛茹苦,抚养遗孤,并严格教育亲属,要求他们不能因为志丹的贡献而搞任何特殊,不能给先烈抹黑,不能忘本。在战争环境中生儿育女的艰苦和风险,如今很难想象。哪位姐妹分娩之后没奶,同桂荣就急忙为婴儿找奶妈;哪位同志要寄养孩子,同桂荣就为他们细心选择当地可靠的农民。姐妹们说:“多亏了刘嫂子啊!”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老干部被抄家、关押之后,子女无处安身。同桂荣就照顾他们,说:“只要我有一口饭,就饿不着你们。”当时,她已被扣发部分工资,宁可自己喝稀的,也要让娃娃们吃饱。孩子们都发自内心亲切地叫她“刘妈妈”。这样,从战争年代到“文革”期间,“刘妈妈”照顾过的孩子数以百计。她说:“我喜欢孩子。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啊!”后来,孩子们分布在祖国不同的地方和岗位上,许多人成长为高级干部,有的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只要见到同老,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叫“刘妈妈”。
我从1984年起先后在志丹县、吴旗县担任领导职务。每次到省城西安市出差,总要拜望同老,既汇报家乡情况,也表达后代对前辈敬仰之情。记得第一次见到同老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赫赫有名的刘志丹将军的夫人,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衣着竟那样朴素,依然是陕北农妇装束,待人更是实诚热情,令人肃然起敬!我告诉同老,自己刚到志丹县,就听乡亲们传唱:“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呀上横山,一心要共产。”同老听说我是苏南人,在北京上学后到陕北插队,又当了“七品芝麻官”,就对我说:“陕北的条件可比苏南苦多了,不过苦能炼人哪!过去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应该讲‘吃得苦中苦,方为接班人’。……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啊!保安县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300多人,不止志丹一个。他们真是抛头颅,洒热血!你在志丹和我的家乡当官,可不能忘本,一定要做清官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同老对我严父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尤其是“一定要做清官”6个字,深刻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从政、处事、做人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