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2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198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6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1996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外国人特别研究员;1997年4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1999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2001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PFFR),先后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2001年9月-2002年3月)、日本帝京大学经济学部(2002年4月-2003年9月)访问研究员。现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研究领域: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
主要成果:出版专著多部,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多个国际、国家项目。在教学与教学研究领域内获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等在内的各项奖励6项。
近年来主要学术著作
1.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文,林炳耀,张文忠(199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开忠,李国平(2000):《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3.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编(2001):《2001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科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任,第一执笔人)。
4.李国平、杨柏林等编著(2002):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面向新世纪的青岛科技发展规划,海洋出版社。
5.李国平等著(2004):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
主要论文
1李国平、俞文华(1999):产业国际转移中我国产业结构重组基本策略探讨,中国软科学,第2期,PP.17-20。
2李国平、窦文章(1999):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空间重组的影响分析,世界地理研究,第8卷,第1期,PP.1-8。
3李国平(1999):日本钢铁工业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地理研究,第18卷,第3期,PP.282-288。
4李国平(1999):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济功能强化方向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1期,PP.73-76。
5窦文章,李国平,王立明(1999):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变动的进一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第8卷,第4期,PP.103-110。
6李国平(2000):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城市发展研究,1期,PP.12-16。
7李国平(2000):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P.52-60。
8李国平,郭思琪(2000):面向21世纪的日本国土开发与国土结构,东北亚研究,1期,PP.47-52。
9李国平(2000):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区域差异研究,第2期,世界经济,PP.50-56。
10李国平、杨开忠(2000):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与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第2期,地理科学,PP.102-109。
11李国平(2000):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机的空间选择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第2期,现代日本经济,PP.20-24。
12孟庆民、李国平(2000):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世界地理研究,第9卷,第2期,PP.31-37。
13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0):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中国软科学,第9期,PP.112-116。
14孟庆民、李国平、王建平(2000):剩余权理论及其对我国高校企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第4期,PP.51-56。
15DouWen-zhang,LiGuo-ping,GanYin-jin,WangLi-ming,YangKai-zhong(2000),UrbanCompetitivePatternandItsChangesinChina,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Vol.10,No.2PP.105-112。
16、李国平(2001):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经济地理,第1期,PP33-37。
17、李国平、孙铁山(2001):关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与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2期,PP18-21。
18谭成文、李国平、杨开忠(2001):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第1期,地理科学,PP.12-18。
19LiGuo-ping,YangKai-zhong,HEQi-chun,SUNTie-shan(2001),ASTUDYONTHEMECHANISMANDCHARACTEROFTHEINDUSTRIALANDSPATIALTRANSFERENCEOFFDIINCHINA,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Vol.11,No.1PP.1-10。
20李国平(2001):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结构变化研究,第3期,现代日本经济,PP.7-11,21。
21李国平、杨开忠、方森(2001):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PP.70-76。
22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2001):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第3期,地理科学,PP.205-209。
23李国平(2001):日本国土结构及其方向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第5期,PP66-71。
24MENGQing-minLIGuo-ping(2001),ATHEORETICALDISCUSSIONONTYPESANDMEASUREMENTOFSUSTAINABLEDEVELOMENT,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Vol.11,No.3PP.201-210。
25李国平、张洋(2001):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第6期,地理科学,PP.511-518。
26李国平(2002):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第1期,经济地理,PP.124-128。
27李国平、卢明华(2002):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第2期,地理研究,PP.228-238。
28李国平、卢明华(200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初步研究,第3期,地理科学,PP.263-269。
29李国平、玄兆辉、李方(2002):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地理学报,第4期,469-478。
30LIGuo-pingandLUMing-hua(2002):TheResearchonAgglomerationandRegionalDivisionoftheHigh-techIndustryinBeijing,GeographicalReviewofJapan,EnglishEdition,No.2,2002.pp.295-296.
31李国平、田边裕(200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PP.121-128。
32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2003):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第2期,地理科学,PP.150-156。
33SUNTie-shanLIGuo-pingLUMing-hua(2003):StudyonBeijing’sEmergingMobileCommunicationIndustrialClusterandItsPolicyImplications,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Vo13,No.2PP.104-111。
34李国平、田辺裕(2003),中国へ進出する日本企業の動機と地域選択及びその展望(日籍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选择及其展望),歴史と地理(地理の研究)(《历史与地理》—地理的研究),2003年10月号。PP.25-40。
35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2003):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第6期,927-936。
36李国平、韩振海(200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分析——以青岛市为例,科研管理,第24卷第6期pp.78-82。
37钱九红、李国平(2003):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现状,稀有金属,第27卷第6期pp.813-818。
38李国平、玄兆辉、王立明(2004):深圳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基于人口迁移模型的研究,人文地理,第19卷第2期,PP30-34。
39韩振海、李国平(2004):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评述,科研管理研究,第22卷第2期pp.24-26。
40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2004):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第4期,18-22。
41卢明华、李国平(2004):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PP.63-69。
42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2004):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第5期pp.53-57。
43薛领、李国平、孙铁山(2004):天津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第10期pp.85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