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共国家建设目标的历史演进论纲(中央党校“中共党史青年论坛”发言摘编)

 时间:2011-12-28 10:18:00 |  沈传亮 | 字体:【 】| 阅读: 142

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政党是领导国家建设、推动国家成长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诞生,直接承载着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使命。在建党90年之际,回顾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认知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921-1949)

90年前,党诞生时,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把旧中国变为新中国的过程中,党结合国情提出了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国家建设目标。

1921年7月召开的“一大”只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建立“新社会”的目标,对国家建设目标未曾涉及。党的“二大”宣言明确指出,党奋斗的目标是“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三大”拟定的党纲草案涉及到了国家建设目标:“建立无产阶级独裁制,创造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以进于无产阶级的共产社会。”[2]党的“四大”、“五大”没有对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新概括。1931年11月,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预演。

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不仅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思想,还指出“一切革命的阶级对于反革命汉奸们的专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的国家。”“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3]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七大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4]“七大”党章,第一次明确列出了党的国家建设目标:“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各革命阶级联盟与各民族自由联合的新民主主义联邦共和国”[5]。这是在总结民主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建设目标,既体现了党的成熟与自信,也更加科学,贴近中国实际。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时期党国家建设的部分目标如独立、自由得以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49-1978)

夺取全国政权后,党的执政逻辑相应从革命转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尽管因为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式方法上选择不当而历经困难和曲折,但国家建设的目标一直十分明确,并且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提出了 “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6]。但此时的“四个现代化”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从属于“工业化”目标。

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7]毛泽东在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特意加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8]这是一个凝聚了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心血和愿望的伟大任务。从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正式成为党的国家建设的奋斗目标。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九大”、“十大”,四届人大等重要会议都延续了此前制定的国家建设目标。如在党的“十大”上,周恩来在政治报告中,再一次明确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在四届人大上,代表党中央讲话的周恩来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目标。“文革”结束后召开的“十一”大,继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口号。

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国家建设目标依然围绕国家富强的主题,但具体表述上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使国家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具体、全面。

1、“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总结,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的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9]。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国家建设的新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0] 。这个阶段党基本完成了从“四个现代化”到更宽广的国家建设目标的跨越,对现代化国家的理解趋于全面。

2、“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动实践,党在“十三大”上对国家建设目标给予了更加细化和科学的阐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与十二大相比,又前进了一步。“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新目标的提出,不仅是着眼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而且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统一,反映了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特征。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上得到了延续。

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步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2006年1月,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同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基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200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党对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对国家建设目标的描绘更加明确、具体。

90年来,党在国家建设目标演变历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从政党、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看,至少有这样几条值得注意。一是确立国家建设目标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追求的政治组织,党必须树立崇高的国家建设目标。但制定目标要从国情出发,切不可脱离实际。当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显然不妥。二是确立国家建设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个致力长期执政的政党,必须根据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既符合实际又能激励民众的国家建设目标。三是必须继续加强现代国家建设。尽管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国离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一段时间,与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在政治民主发展、法治理念普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能力提高上还要继续努力。四是加强党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建设现代国家、推动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目前,推进党的现代化应祛除党国观念,实现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党建模式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建模式转变。

【注释】

[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p.77),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p.111),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2卷(p.676),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3卷(p.1026),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p.53),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6] 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

[7]《周恩来选集》(下)(p.439),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8卷(p.341),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540)。

[10]《党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p.13),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