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爆发算起,这场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演进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期间,每当出现一次大规模金融机构洗牌,官方、市场、学界总是在短暂的恐慌后乐观的表示,次贷已结束,美国经济将重新复苏,但令人遗憾的是,金融冲击似乎连绵不绝,几乎每天,华尔街都要经历一场地震。
美国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一直标榜“自由”的美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政府“救市”后,是否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就这些引人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主任、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教授。
《证券日报》:美国政府要注入7000亿美元救市,这对于一直以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改变,那么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否会令未来的美国金融体系的发生变革呢?
赵锡军:这个要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看。短期来看,美国政府的积极措施能够避免美国金融机构破产,避免美国金融体系崩溃,并且避免美国经济下滑,这也是美国政府这么做最直接的目的了,并且是短期的目的。
从长期来说呢,政府注资救市这种做法如果形成惯例以后,那就会国家干预市场形成一个先例了。未来,国家对市场的这种干预力度就会越来越深,对美国政府财政支付的压力也会比较大。
《证券日报》: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何时能够到底部呢?
赵锡军:目前来看,还没有底部。美国当初发放的次贷是30年的期限,也就是说发放次贷到次贷全部还清是30年。次贷是2003年到2004年发的,截止到今年是第五年,后面还有25年呢,如果这期间,美国政府没有选择适当的措施,并且外部环境仍旧继续恶化的话,我们将无法乐观的估计,也就是说没有底了。
《证券日报》: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小,甚至可以说是最小的。那么,中国银行业到底有没有受到影响,主要影响在哪些方面?
赵锡军:国内银行业收到影响很小,受到影响的主要是我们很多银行在国外的投资。比如说直接购买了国外次级债的衍生产品,可能就会有损失了。但是,国内的业务可能影响不是很大。
《证券日报》:国内银行业是不是由于购买的美国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比较少,所以受的冲击比较小。从另一个侧面,是不是说,由于中国银行业不够发达才避免了此劫?
赵锡军:没有绝对的事情。金融体系发达有发达的风险,不发达有不发达的风险。
美国金融业过于发达,远远超出了实体经济的要求。美国的金融产品供过于求了,于是产生了风险。我们并不会因为不如美国发达就没有风险,我们也有我们的风险。
比如银行业资金问题,很多企业借不到钱,无法扩大投资。国内银行即便不做衍生产品,前几年也有很多的不良资产啊,这不是说不做金融衍生产品就没有风险了,也还是有的。只有做好了,做的合适,风险就能小一些。否则的话都会有风险,不存在没风险的金融体系。
《证券日报》:华尔街的投行经历了一场重新洗牌,美国金融危机迟迟不见底部,那么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是否不保?
赵锡军:那也要看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自己的努力是否到位,如果能扛过去,安然度过这个危机,就还是行业霸主。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放任自流,就会失去霸主地位。
从其他国家来看,要想完全取代美国,还是比较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