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抓住观众?

 时间:2012-01-19 23:11:00 |  范玉刚 | 字体:【 】| 阅读: 146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语境下,如何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大众消费到有品位有票房的好产品?在市场突破百亿元后,靠几部国产大片苦苦支撑市场取得前所未有成绩的背后,创作失衡、发展不均的现象日益凸显。院线中放映的100多部中外影片中,20多部拿走总票房的60%,每5部国产片,只有1部能进入院线,80%的中小成本电影很难和观众见面,即使在艺术上有好口碑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往往遭遇电影票房的滑铁卢。电影市场的繁荣不可能靠引进海外大片和几部国内高投资、高回报的视觉大片来维系,去年电影市场上出现不少优秀的中小成本电影,让人们看到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但中小成本影片很少能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命运,其中能赚钱的不过 10%。守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却因专业化、国际化能力较弱而难以拓展市场,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性提升的一个制约性瓶颈,因为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能力不足,导致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弱,使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得国内市场因为“战略性短缺”导致大量海外流行文化商品倾销国内。就电影产业而言,如何使电影分众化的现实与消费者的市场期待相统一,如何培育中小成本电影市场,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动。只有契合电影发展的类型化趋势,提升电影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化能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才有可持续性。

以去年暑期档为例来看,与以往一向是华语大片和进口大片的天下不同,电影市场多是小投资影片在支撑,这契合了电影愈发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为中小成本电影崛起提供了机遇。事实上,暑期档中小成本影片表现不俗,如《钢的琴》异军突起,影片实力不容小觑,陆续获得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最佳男演员奖”,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二十八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以七项提名入围第 48届金马奖角逐,等等。《钢的琴》作为2011年华语影坛最具标志性的影片之一,凭借高品质和非凡的生命力被媒体誉为“经典”,被影迷誉为“神话”,这部口碑非常好的影片,成为国内外电影节的拿奖专业户。

然而,口碑很好的《钢的琴》在国内只有近700万的票房,国内票房难以收回成本,只有通过国际影展、卖国际版权、电视和网络版权,才勉强收回成本。好口碑却没有创造票房奇迹,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除了宣传营销、排片档期上的可检讨之外,在编导、制作和价值诉求上是否还有可商榷之处?

《钢的琴》有成为商业大片的故事框架,但导演张猛“希望用影像记录当下中国人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这要靠人物内心来展示和推动情节的展开,就必须靠电影本身的力量、艺术性和清晰的定位来打动观众。影片中伤心的父亲陈桂林为了在离婚中保住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女儿,必须要搞到一架钢琴。他借不到钱,偷琴却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等落魄兄弟的帮助下,造出一部“钢”的琴。钢的“硬”与生活中的温情、诙谐相映照,影片对下岗工人有着现实的人文关怀,展示了小人物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故事不复杂,甚至原本困难的造琴过程也不艰难。最后钢琴造好了,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似乎也没有变得更差。《钢的琴》从主角到配角均相当出色,可以感觉这些角色是有故事的人。特别是季哥坚持交完活儿再被两个警察带走的镜头,他的背影慢慢消失在车间大门,一种略带戏谑的表达方式,一种生活的无奈和英雄末路,还有一丝崇高感油然而生。影片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折射社会巨变之下的心理动荡,生活的平凡和心理的涟漪,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各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突出了语境,营造了氛围。影片在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影片本有的沉重和感伤。导演张猛以对称、夸张的弧线和黄金分割形成的构图风格,使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美感,叙事则在长镜头的写实和小品式的夸张中共同推进,时而在自嘲中显得卑微,时而被强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强的场景搞得崇高。电影中寥无人烟的废弃工厂,寒冷的东北大地,东北人性格里的幽默与欢乐为其注入了特殊的个性。父亲到底能不能为女儿做出一架钢琴?现实的巨大压力从来没有退去过,笼罩在片中所有人身上,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现实打败的劲儿始终维持着。可以说,影片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电影语言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主题,电影的文化力量被激发出来。

但影片描绘的空间似乎是一个高度密闭的电影世界,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交点。因为统治性的横移和纵深运动,特别是远离摄影机方向的纵深运动,使演员面向观众时,其目光也投向远方的虚空。从视觉印象到心理感受,这是一个平行的、被人工封存的遥远世界。它既是现实的(保留烟囱的民意让位于开发,卖假药的没有遭报应而是过得挺好,都是平面化叙述),但却和现实中的我无涉。导演有了解和表现现实的能力,给出答案的能力,但似乎缺少一种价值立场和情感指向。影片可以不关乎现实主义审美原则,少了空洞控诉;可以不关乎意识形态评判,有了一种生活乐观的积极态度,但不能没有价值诉求和一以贯之的精神支撑。因此,缺憾就显示出来:情感交流的不够,电影消费是一种情感间的传递和共鸣,自我封闭式的独白难以获得大范围的消费者认同;电影的市场定位的不清晰,在价值引导上缺乏特定的目标群体,平面式的价值判断也失去一些可能的观众;或许是因为小成本,在影片的节奏上缺乏一些从容和精致,使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少了一份力量。一言以蔽之,专业化生产能力还有待提升。

无论是创意贫乏、脱离现实还是题材趋同、类型单一等,都反映出对电影生产规律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电影的文化表达上,既要有清晰的价值诉求,又要有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才能赢得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中小成本影片,不是靠大制作、豪华的商业包装赢得市场份额,而是以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文化创意为着力点,去讲一个感动人、感染人的故事来提升竞争力。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虽在观众中有好口碑,但在大片云集的主流市场上始终难以找到稳定的生存空间。打破大一统的市场格局,建立分众化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一些中小成本电影的专业化能力弱,无法吸引饱受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时尚趣味引导的观众,使得编导反映当前社会现实的良苦用心,常常无法转化成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支撑,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也需要企业或公益性文化基金的赞助和补贴,更需要来自热爱类型电影的观众和影迷的大力支持。

此前有过很不错的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个案,如《疯狂的石头》,但其成功源于多个不可复制的因素:一位有才华的导演、一个特殊的环境(正值世界杯期间没有商业大片的档期)。去年暑期档的《观音山》以其定位准确,注重观众的感受和情感交流,以及合适的档期,使其以1000多万的投资收获了7800万元的票房。同是暑期档的青春惊悚片《孤岛惊魂》,因领衔主演杨幂、陈小春的超高人气,在暑假刚开始的短短一周内,以5000万的成绩创下中国惊悚片票房纪录。可以说,每一个案的成功都有独特处,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如影片精准的定位,对档期透彻的研究,以及对粉丝效应的充分掌握。以“小”博“大”很难!要脱出与大片同台竞争的尴尬,另辟市场,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给市场以信心,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应不断探索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规律,利用院线扩张的时机培育电影细分市场。

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抓住观众?要在各方合力下,培育分众化的电影消费群体,编导要有类型片的概念,不断提升电影生产的专业化能力,要尊重市场、心里装着观众,在内容上要讲述和当下中国精神相契合的故事,提升中小成本电影的品质和情趣、格调,在创新上下工夫,在细节上下工夫,以艺术品质和精品意识取胜,拒绝模仿和简单照搬。中小成本电影应借助电影本身的文化力量和艺术魅力吸引消费者走进影院,既要转换电影生产观念,也要转换电影消费观念,借助多样化的表现、展示、播放平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