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这个在龙年伊始便在各大媒体频繁出现的热词,吸引了企业界、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如何才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这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充分就业的重大问题,社会各界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而笔者对此也提出以下五点对策,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解决“用工荒”的关键。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劳动人口比重的开始下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必须要有长期的应对策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单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使得我们获得了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的光彩头衔,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维系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的产业很多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投入大、消耗大、获利少,而如何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从简单的来料加工转变为核心技术研发、产品架构设计、物流仓储管理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应该是我国企业现在亟需思考的问题。很明显,低端的来料加工,所产生的利润少,而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则很大,而我国农村所能够提供的富余劳动力从现在看来已经出现短缺,如不尽早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摆脱这种低端的发展模式,“用工荒”将长期难以解决,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同时,在注重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技术的升级,从以往简单的依靠大量廉价人力成本,到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代替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快税收制度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
产业结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各方面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但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给中小微企业减负,却是能够做到的。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而现阶段,他们的生存经营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果不能够有效的给他们减轻负担,那么企业将没有足够的利润去提高工人待遇和保障,也难以满足农民工对于工资上涨的需求,更难以扩大生产来谋求进一步发展。然而帮扶中小微企业的办法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便是减税。如果能够加快税收制度的改革,即把占我国税收比重的最大的流转税转变为消费税或者其他的税种,那么对于企业的税负压力将降大大减轻,同时还能够起到藏富于民的作用,而各级财政的税收也不会大幅下降。
三、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用工荒,主要还是表现在高技术人员的“用工荒”,廉价劳动力的总体供应至少在现阶段还是相对足够。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技术工人就比较缺乏,而今后的缺工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而目前能够提供的高级技术工人的有限,这个缺口将逐步扩大,加上历史上积累的缺口,高技术工人的缺工数量将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技术水平高的蓝领工人群体,这对于缓解目前很多结构性缺工情况大有帮助,而从长远来看,也是我国真正能够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招工企业和找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上找到互相中意的对象,这对于降低企业的招工成本和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充分有效流动,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四、加快落实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增强农民工进城后的归属感。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各种诉求,如居住条件、工资待遇、利益维权、子女上学等,那么城市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只能是越来越冷漠。而近年来惠农政策的大量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回乡务农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熟悉而亲切的,而进城面对的则是更多现实的冷漠,尽管在收入上存在差距,但此差距已经开始缩小,而由此必将带来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张力的进一步加大,更加不利于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问题,而落实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关键就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破冰已在很多西部城市开始试点,但如何能够加快改革的步伐,使全国的农民工都能够尽早不再受户籍制度的制约,还需各方的共同努力。
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切实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将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招工难。
自富士康公司员工频繁跳楼事件开始,社会各界对于80后、90后农民工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第二代农民工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的诉求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经济利益,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已不是唯一的追求,他们也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期待真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并真正成为城市人,也追求城市同龄人的精神层面的生活,这些都是以往进城务工人员不同的地方。随着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重视他们的各方面利益的诉求,不能单纯的通过加薪等简单的经济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要知道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将有利于缓解企业目前的用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