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奥巴马非同寻常地亲自在五角大楼向外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军事战略报告。按照以往惯例,公布这类报告均由国防部长出面。这份报告向全世界传达了美国进行战略调整的更加确切的信息,进一步凿实了以针对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战略重心东移的方针。联系近两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的所作所为,可以断定,美国此次战略重心东移是在动真格的,因此须高度重视,认真应对。而要有效应对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首先需要对美国此次战略调整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楚一些更带有实质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国此次战略重心东移是新一轮扩张,还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收缩?
制定应对之策,首要问题是搞清对手的战略意图。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始作俑者是小布什。早在世纪之交,小布什政府就提出要把美国的外交、军事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由于“9龠11”事件,美国把大量政治、军事资源投放到西亚和中东,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方针搁浅。奥巴马“旧话重提”,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9 11”事件之前的美国,挟冷战胜利之威,凭借领先信息化浪潮所积聚的雄厚财力和强大军力,试图构筑由它一家说了算的单极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和进攻性,手伸得很长也很开。小布什讲战略重心东移,是以战略扩张为背景的。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当年的夺人气势已经不再。由于迟迟结束不了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拖累,再加上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其国家实力大幅衰退,国际威信大幅降低,强势扩张难以为继。当然,美国决不会把已经含在嘴里的东西轻易吐出来,但却需要改变伸开手掌抓跳蚤的态势,而是把拳头攥起来维持其全球霸权。奥巴马公布的军事战略报告,反映了这个意图。一是突出对亚太和中东的关注,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二是明确伊朗和中国为“假想敌”,以使对手指向更加集中;三是从准备打赢两场战争转到准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以使力量使用更加集中;四是较大幅度压缩军费开支和军队规模,以使军事资源投向更加集中。概括为一点,就是要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为再度积聚维持全球霸权所需要的力量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巴马政府主导的战略调整,实质上是美国继越战后战略收缩的又一次战略收缩。但美国的高妙之处,是把这次战略收缩表现得咄咄逼人,让人以为它又在新的方向发起了新一轮战略扩张。
第二个问题,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态势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
美国此次战略重心东移,剑锋直指中国。它在加大力度从政治、外交上围堵中国的同时,越来越露骨地在谈论同中国进行一场军事较量。奥巴马公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一改多年来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口径,而把中国同伊朗并列为“假想敌”。美军近年提出并大肆炒作的“空海一体战”构想,更是为中国量体而定制的,紧紧锁定中国。乍眼看去,美国的确咄咄逼人,很富有进攻性。但冷静分析,在这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态势背后,则是防御性的。就战略而言,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进攻性行动;维护已经到手的东西,属于防御性行动。对于美国来说,全球霸权是它已经到手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防止已经到手的全球霸权旁落。维持全球霸权,是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决不会轻易放弃。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威信大幅衰退之际,美国对全球霸权旁落的危机感有增无减,愈衰退这种危机感就愈强烈。因此,美国在进行战略收缩时,必然会更加用力防止全球霸权旁落,在行动上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条件下甚至会采取主动进攻行动(他们称之为“预防性行动”和“先发制人行动”),但这并不能改变其战略的防御性质。美国针对中国的亚太布势,总体上是“防守紧逼”,以攻势防御禁锢中国,遏阻中国取得西太平洋乃至亚太地区主导权,确保美国在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继续说了算。美国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博弈的老手,深知有效的防御是积极防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美国会对中国保持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态势。
第三个问题,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怎样的战略布势?
战略博弈的重心在于战略布势,在于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略态势。美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步骤来重新布阵亚太,如:高调介入南海岛屿主权争端,公开支持日本非法占有钓鱼岛,强化美澳军事同盟和美日韩军事同盟,主动缓和同缅甸的紧张关系,鼓励印度在亚洲事务中发挥作用,等等。更引人注目的还有两件事:一是改变自二战结束以来坚持把军事战略重心放在欧洲的做法,明确宣布将减少驻欧洲军事力量,用以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二是积极张罗“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并刻意把中国排除在外。从这一系列举动中,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美国布势亚太的总体思路:第一,竭力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强化威慑态势军事,用军事实力支撑其亚太主导权;第二,挑动和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充当遏阻中国的“代理”或“先锋”;第三,阻止亚太地区形成把美国晾在一边而由中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经济圈”,它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和钓鱼岛争端,然后用“TPP”跟进,就是为了破坏中国致力建立的东北亚自由经济贸易圈和东南亚自由经济贸易圈的发展,搅乱这个局。总的说,美国布势亚太,坚持了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其中军事是后盾,政治是抓手,经济是根基。这个战略布势还是很到位的,使中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要制定和实施应对之策,仅知道美国想干什么尚且不够,还需要知道美国能干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实施某项战略的行动,结局背离初衷的比比皆是。因为想干什么是一回事,能干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干成又是一回事。美国如果确实能够实现战略收缩,把拳头真正攥起来,实现力量向亚太聚焦,这对于中国来说,的确可以形成巨大威胁。但美国能不能把拳头真正攥起来,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美国追求和维持的是全球霸权,需要控制全世界的“战略咽喉”,它的敌性国家和潜在敌性国家遍布全球,需要操心的“世界事务”太多。此次战略收缩,美国选择了亚太和中东两个战略重心,拳头仍然是张开的。更何况美国并不是放弃了欧洲,它不仅要持续关注俄罗斯的动向,而且也不能放松对欧盟的控制。因此美国想把拳头攥起来,充其量也只能“半张半攥”。美国长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再有,美国想把亚太国家拢在自己身边,共同包围中国,充当其遏制中国的“代理”和“先锋”,也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自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小国为自身利益在大国之间玩借势、搞平衡,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重要趋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欢迎美国介入它们与中国的矛盾争端,大都抱着借势美国牵制中国的心态,但它们未必就会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美国想重温1950年代封堵中国的旧梦已属不易。说到根上去,还是经济利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今天,想把亚太国家统统从中国身边拉开,造成孤立中国之势,根本不可能。除非美国为这些国家提供巨大市场和资本支持,就像当年实施马歇尔计划那样,然而这对于深陷金融危机难以自拔的美国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美国想搞一个排除中国在外的“TPP”,究竟胜算几何还很难说。恐怕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先把“TPP”的架子搭起来,规矩立起来,然后再“邀请”中国加入,把中国置于从属地位、被动地位,确保亚太地区经济按照它的游戏规则运转。但中国接受不接受这种“邀请”,可就不是美国能说了算的!
把美国想干什么和能干到什么程度都分析透彻了,我们也就大体清楚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了。第一,还是邓小平那句话“沉着应付”,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度反应。如果我们乱了阵脚,正好中了美国的圈套,被它牵着鼻子走。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重新布势亚太,虽然来势汹汹,但作为有限,甚至是色厉内荏。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谋求全球霸权也不谋求地区霸权,实际上陷美国以防范霸权旁落中国之手的所谓“攻势防御”于无的放矢。再加上中美两国在战略利益上存在着诸多交汇点,任何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都会是“双刃剑”。因此,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决不会因为美国重新布势亚太而消失。对于中国来说,关键还是使自己真正强大起来。对于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美国是无可奈何的。第二,冷静处理同周边国家存在的各种矛盾和争端,冷静看待周边一些国家在中美之间搞平衡、玩借势的把戏。切记1960年代中苏论战时的教训,那时按照“选边站”的思路,把赞成苏联的都视为对立面,结果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决不能再重复这种错误,坚决摒弃“选边站”的思路,不论什么国家,不论它亲不亲美,是不是结盟美国,我们都要同它交往,保持接触,发展关系。处理同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争端,坚持政治谈判方针,一时解决不了,先放下来,待条件成熟时再说,尽可能地压缩美国的操作空间,不做授人以柄的事情。第三,做好同美国长期周旋的准备。美国维持全球霸权,必然把迅速发展的中国视为最大威胁,这是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所在,这也就使得中美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一面。因此,只要美国还在追求全球霸权,中国就不能设想美国消除对中国的敌意,就不能对美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当前处于衰退之中,但它仍然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仍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它衰退所经历的时间很可能比当年英国衰退所经历的时间要漫长得多,这不仅是因为造成国际战略格局急剧变动的世界大战一时间打不起来,而且还因为美国“体量”的庞大,具有英国这个海岛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在未来可预见的长时期内,世界体系将在单极与多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交集中缓慢地发生演变,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大改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中国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长期面临来自美国的遏制和围堵,而且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但是,时间在中国一边,而不在美国一边。因为,全球霸权对于美国来说,既是它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超额利益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负担。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通篇讲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在战略上扩张过分,它对外扩张所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所抵消;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经济相对衰退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这个道理可以用来预见美国的未来。中国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只要自己不发生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失误,不自乱阵脚,终会从中美战略博弈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