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教育的问题,中国国内很多知名学者很早就从教育制度层面上,已经给予充分地关注和研究。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教育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追逐功利,功利之下教出来的中国孩子缺乏发展后劲。”(金羊网,2006)笔者浅薄地认为,中国教育导向与社会现实冲突之间的矛盾,也是中国教育的问题之一。这里的“矛盾”,是指学生在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一致时,心理所产生的挣扎,甚至是思想斗争。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高中与大学之间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这种挣扎的结果,会影响一个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这比学校课堂教育的影响力还更为明显。中学生与大学生是接受社会化教育的主要群体之一,是一个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要求的主要对象。教育导向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正如两条路,让这些学生矛盾:是走遵守社会现实的不成文的“规矩”(社会教育),还是走学校教育的“大道”?(正规教育)。举一个例子:老人当街倒下,扶还是不扶?学校道德教育肯定是扶起来,可是扶起来后果会怎样呢?谁也不知道。对于青年学生,想扶却不敢,社会没一个保护机制。因为有人曾经扶过,可是后果很严重。面对这样情况,学生们就会矛盾,一旦缺少一种对学校教育导向效果的“安全保障”,社会现实就会把学生引向不成文的“规矩”,学生也就是这样“成长”了,这就是本文所指的“矛盾中成长”。
可以这么说,教育导向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不太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稍微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往国外送,去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导向与社会现实产生一系列矛盾,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种矛盾冲突所产生的“震荡”,给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冲击”,系统的科学研究却很难进行衡量,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却又是不能忽视的。笔者在中国读书至今,也有二十余年,就个人教育经历和对社会观察的思考而言,认为这种“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冲突一:学校德育教育导向与社会风气的矛盾
没有一个学校领导会否认对本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事实也是如此,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类似品德教育的课程。并且,很多中小学,甚至大学在评定优秀学生的时候,把品德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暂不论其它德育教育与社会风气的矛盾,就仅针对“遵纪守法”教育导向与社会行为的矛盾,也让青年学生感到无比困惑。遵纪守法是一个公民最基本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可是社会风气表现怎样呢?也暂不论一些利益集团或权势集团藐视法律对社会产生的极坏影响,波及到学生群体。从学校本身而言,杂乱违法的收费项目(特别是初高中高额的以各种名义收取的择校费)、部分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某些学校领导的腐败行为,却得不到相关司法机关的有效惩治,就已经让青年学生矛盾。难道不要去遵守法律?肯定不是,只是这种矛盾导向一旦转向不良的社会风气,学校的教育效果,未来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为大家都知道更应该遵守的是社会“潜规则”。
冲突二:学校应试教育导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多样化的适用型和学习型人才,而不是相对统一化的考试型人才。而现行学校的应试教育,把有多样化的学习型人才,变成了统一化的考试机器。暂不论各个小学初中为了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高中学校为了高考指标所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与应试要求(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因为高考制度是中国目前难以取代的应试考试制度),笔者更担心的是大学高等教育也有应试教育的倾向。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不仅是经济发展与学校扩招的原因,大学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大学行政化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外,大学教育有一个倾向:以文科教育为例,任课老师很少与学生思想交流与碰撞,却而代之的是课件“宣传”,期末考试的“记忆”,以此来衡量学生一门学科学习的好坏。究其原因,这样老师比较节约时间“干自己的事情”(挣外快、评职称、搞科研)。课是自己讲,题是自己出,若遇到负责任的老师,学生倒是受益匪浅;若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就让学生“按规矩”学习,背诵考试。大学应该反对形成这样的风气,“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大学教育自身没有搞好,何谈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有多高评价?又何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大学毕业生?
冲突三:学校期望教育导向与社会关系的矛盾
这里的学校期望教育是指学校教育给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承诺,正如社会上宣扬的“读书改变命运,高考决定命运”,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任何国家或社会,读书是草根阶层改变命运,进入社会上流的主要路径。但是,这条路不能被上层利益集团堵死,否则学校期望教育,就会在利益集团的社会关系中,变成纸上谈兵。 “读书贵、就业难、起薪低”等社会现实,庞大的教育成本和人民大众对教育的高期望值,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这种矛盾导向就会在社会上泛起“读书无用论”、“读得好不如嫁得好”、“书读得好,不如爹生得好”等负面思想浪潮。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关系”大国,“关系”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源动力”。笔者担心的是,中国关系社会所产生的利益关系网,建起一堵堵高墙,把底层老百姓未来的希望,挡在墙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辛苦几十年读书,不如他“爹爹”背后的“生产力”,这种风气一定要遏制。政府要想办法改变老百姓对教育“无可奈何”的失望和学生对教育的矛盾,否则中国教育会越来越贬值,中国教育也就越来越形式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行中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公认的问题。目前,没有一个更好的教育体系可以进行替代,但是我们可以尽力量减少社会对这种体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政策制定者们和教育者们不能“上梁不正”来期望“下梁正”,更不能“电筒主义”,照的尽是别人。无论是哪种教育机构,一定要努力避免产生腐败、形式主义、不诚信等社会上的痼疾,去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不然何以脸面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又何以能够培养出来“杰出人才”?笔者呼吁国家必须高度警惕中国教育导向与社会现实的这些冲突,减少矛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与“震荡”,整个中华民族需一起努力,去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好中国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