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日本对我国经济状况了如指掌?

 时间:2012-03-01 08:56:00 |  佚名 | 字体:【 】| 阅读: 142

也许你不相信,当今美国成长最快行业之一,竟是经济情报行业。

新出版的《间谍对抗战》一书强调,“白”间谍和“黑”间谍不再为东方或西方政府服务,而是为环球经济中相互角逐的大公司服务。电脑网络成了他们较量的主要战场。各公司竞相利用新的方法挖掘具有竞争力的情报,其中大部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一家公司花钱雇人窃取秘密情报或闯入竞争对手的电脑系统时,这种刺探情报的活动就超过合法的范围。

尽管这是高度保密的领域,但根据美国工业安全协会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996年有大约1300家公司发生了1100多起非法工业情报刺探事件。而4年前,只有246家公司发生589次类似事件。被窃取信息的潜在商业价值,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

这种趋势导致一种行业的兴起,所谓的“信息经纪人”及其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专门从事刺探商业情报活动的组织。

与此同时,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技术情报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个人电脑和区域网络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公司原来锁在保险柜中的重要知识产权现在被储存在磁碟上。公司为了提高效率或竞争力,有时反使自己的商业秘密更易被窃取。而大量削减人员、使用临时工和外购电脑管理系统等重要功能设备的相应增多,将彻底摧毁员工的忠诚观念。比如说,一名临时工窃取了匹兹堡玻璃板工业公司玻璃纤维制造的技术情报,企图在联邦调查局密探逮捕他之前,把它卖给别的玻璃纤维公司。

这也说明了,情报战已远远超越了高科技的范围。其实,有些获取情报的手段是完全合法的。根据《盖尔数据库目录》,公司的情报人员可以进入1.23万个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库中有一半可以通过联机进行存取,所以,外人可通过搜索当地报纸、进出口记录、政府文件和其它信息来源,获得竞争对手的详尽资料。

情报人员可以在贸易展览会上以咨询员或人才招聘者的身份出现,向所猎取的对象套取信息或雇用他们,免费套取口风。尽管这些方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却完全合法。1996年通过的《经济间谍法》,使得联邦调查局更多参与协助企业公司抵御情报人员、主要是来自国外的攻击。虽然联邦调查局关心的还是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情报,但也开始同企业界加强合作,把商业情报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日本的经济情报战略揭秘

日本的经济情报活动在世界上是有名的,西方经济界人士对日本的经济情报活动一是惧怕,二是心服。人们知道,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经走到贫困落后的地步。然而4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却成了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它不仅具有世界第一流的钢铁、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而且还在半导体——电子工业、计算机、光纤维通信等所谓“未来产业”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日本的国际贸易抢走了美国在国外的大部分市场,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压倒了英、法等许多发达国家而仅次于美国。西方许多人士把日本的发展称之为“奇迹”。“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日本的经济情报工作对其经济振兴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人马文•吉•沃尔夫在其《日本的阴谋》一书中写道:“日本在国际上运用剽窃、仿造、贿赂、背约、倾销以及严格限制进口等一系列方法,终于从一个战败国、少资源的国家,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是由于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情报的结果。“日本是一个社会情报意识很强的国家,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清楚本国的地理条件和资源贫乏的情况;他们视情报为生命,在搜集和传递情报方面简直是不遗余力。

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络

在日本,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都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去国外设立许多经济情报机构。现在,日本的经济情报网络几乎遍及全球。早在1958年4月,日本通过国会立法,颁布了38条章程,正式组建了专门从事以海外为重点的经济情报机构——日本贸易振兴会。当年,贸易振兴会的全年预算是6.3亿日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配备职员230人,设立海外机构21个。到80年代末期,日本贸易振兴会已经在62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城市里,拥有一个工作人员达600多人和许多先进的情报通讯设备的、巨大的海外情报网。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以东京本部为核心,遍及全国各府县,垂直管理的国内情报网。在大阪设立了第二本部,在全国29个县都设有地方分部,即地方经济情报中心,均系该会直属机构。东京本部统一管理各地方机构的经费,统一规定各分部的业务分工,东京本部与各地分部实行纵向和横向的情报交流,使国内情报网络和海外情报网络互相贯通、浑然一体,大大提高了情报活动的社会效能。

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贸易公司)——三菱、三井、住友、丸红、伊藤忠、日商岩井、富士、第一劝银、三和等,都分别在国外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有的是以情报活动为主,有的虽然是负责经销商品,但也都有情报活动的任务。这九大商社在国外的机构共有690多个,遍及世界129个大城市,拥有两万多名工作人员,他们用各种先进的通讯设备与国内保持紧密的联系。仅三井物产公司的“三井全球通讯网”专线就长达40万公里,由人造卫星把77个国家和地区的185个分支机构联结起来;每天从世界各地发回日本的电讯达3万份之多。三菱商社在128个国家建立了142个分支机构,雇员达3700多人,其情报中心每天接到世界各地发回的电报四万份,电话六万多次,邮件三万多件。日本的这些情报机构的工作效率相当高,他们传递情报的速度十分惊人。有关统计表明:大约5~60秒钟即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即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商品品种、规格的资料,3~5分钟即可查出国内外一万多个重点公司的各年度生产情况,5~10分钟即可查出各国政府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5分钟即可利用数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画出国内外经济变化带来影响的曲线图。

对各国情况了如指掌

日本在世界各地搜集情报的热情之高、工作的细致深入,实在令人吃惊。日本贸易振兴会的各个驻外网点,不包括当地雇员,每处平均只有3~4人,有的只有1~2人,他们担负着情报收集、咨询、调研、贸易联系、搞展览会、进行国际交流和国内联系等等工作,差不多都能完成得很好。这些工作人员通晓当地语言,熟悉国内外业务,精通情报技能;别人搞不到的东西,他们能搞到;别人想不到的事,他们能想到。该会海外调查部部长木村,曾在秘鲁常驻三年,那里的情报资料很缺乏,他利用当地商人、银行等渠道,精心搜集并研究了秘鲁的债务问题,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使全场目瞪口呆。

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现一个新的经济、政治以至军事动向,或是在生产技术方面有某种新的发展,很快就会有日本人来进行了解和研究。当澳大利亚发现储量丰富的铝钒土矿之后,日本的三井公司立刻派人和澳大利亚联系,并毫不嫡疑地在那里建立了“三井铝钒土公司”。当津巴布韦于1980年3月宣布独立,时隔不久,一个由日本贸易界组成的44人代表团就来访了这个国家。位于美国旧金山西南约50公里的硅谷,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半导体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开发区,在70年代鼎盛时期,那里聚集了8000多家高技术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这当然也成了日本研究人员“走访”的重要地区,他们在那里弄走了许多高技术方面的机密材料,使得美国人大为恼火1978年2月出版的美国《幸福》杂志曾经刊登基居•比林斯基的一篇报告写道:“日本间谍正在用公开的和隐蔽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搜集情报,他们渴望买回新式工具和仪器的样品,他们到这里来搜寻关于产量、劳动生产率和未来规划的资料。他们在国内一般要历时一年,通过耗费巨大的研究和开拓才能发现的东西,在‘硅谷’往往只消一次谈话就到手了”。

日本情报机构对中东石油状况的了解更是十分关切。在1978年伊朗发生石油工人总罢工和霍梅尼上台的事件以前,东京早就得到情报说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可能出现危机。1978年12月,伊朗宣布停止石油出口,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恐慌,而日本已经早做了防范,采取措施增加了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这一点可以从日本石油进口数字的变化,明显看出他们根据情报行事的情况:1974年,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中有39%来自伊朗;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为20%;到1979年,日本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只占从中东进口石油总量的9%。

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对中国市场情况的了解也是颇下功夫的。有一次,一个中国考察团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去考察,他们同松下公司中国室的人员座谈。有一个人问:“你们上海一度电的价格是多少?”考察团一成员回答说:“大概每度电2角1分。”松下公司中国室的室长马上纠正说:“你讲得不对,上海每度电的电价是2角4分。”接着他又一口气报出了沈阳、天津、武汉、南京、广州等七八个城市的电价。考察团的人听了后大为惊讶。事实上,松下公司的工作人员经常研究分析来自中国的市场情报,对中国市场上电器产品的需要量、产品的销售渠道、价格水平,以及中国电器产品的产量有多少,上海产多少,北京产多少等,对这些情况,他们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