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能否以一颗平常心理性看待上下进退,既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思想道德和胸襟气度,也反映着中国社会和老百姓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承受能力和成熟程度。在评价干部及其业绩的时候不能搞绝对化,而应该功是功、过是过,分清主流、支流,分清主要方面、次要方面。面对当前社会舆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各种评价,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的干部使用和管理要有准有度,要更为民主、科学和透明。
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20日举行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党的干部要保持思想纯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自觉遵守者、示范引领者和坚定维护者。他强调,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等价交换,但党的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能搞等价交换,不能向党斤斤计较职务、计较报酬、计较待遇。
今年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份,党的十八大将于下半年召开,各地的领导班子也在陆续开始换届。在这个时候,强调党的干部要思想纯洁、道德自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换届之年,谁上谁下、谁进谁退自然引人关注,除了党员干部比较关心,老百姓茶余饭后也会八卦一二。这无可厚非。中国的政治并不是一些人所描绘的隐秘诡异的密室交易,而是扎根在广泛民意氛围和党内民主土壤之上的,各种公开的讨论、交流,乃至激辩、交锋,并不鲜见。能否以一颗平常心理性看待上下进退,既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思想道德和胸襟气度,也反映着中国社会和老百姓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承受能力和成熟程度。
应当看到,对党内干部进行动态调整,这是一种政治常态。这种调整,不外乎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围绕形势发展和大局需要,按照党纪国法来进行。近些年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同时也是实际情况,就是党内干部的调整越来越正常化、制度化。这对党的形象是一种有力的维护和促进,体现着作为大国执政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实,我们突破了过去的一些固化思维,把党更多地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有机体来发展,而不是过于突出个别人,这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就更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谁上谁下,党内也好,民间也好,都没有必要搞得很敏感很紧张,更没必要进行过度政治化的解读。我们党是一个整体,实施的是集体领导,这应当成为正常的党内共识和社会心理。
换届之年,不论上下进退,都绕不过政绩评价这个问题。评价一个干部适合不适合,政绩出色不出色,恐怕不是一时的,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客观地说,没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党的干部在任上干事创业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有些事甚至会受到很多非议和质疑。因此,在评价干部及其业绩的时候不能搞绝对化,而应该功是功、过是过,分清主流、支流,分清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瑕不掩瑜的地方要说清楚,功不抵过的时候也要讲分明。如果说党的干部人人都是完美无缺,事事都是英明正确,这不符合客观实际,对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是一种过度消费,总体上必然弊大于利。
一个干部希望在换届中得到提拔,能挑更重的担子,能有更大的干事平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思想不纯洁,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有问题,向党斤斤计较职务、计较报酬、计较待遇,这样的干部不能用,用了就可能会出事,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实际上,当前社会舆论对领导干部的看法正在多元化,也更易多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评价也日益复杂,其中有争论,也有异议,还有不少偏激之辞。这些都很正常。归根到底,关键的一点并不在于舆论反应是不是失准过度,而在于我们的干部使用和管理是不是有准有度。
要承认,目前在干部的选拔、分配、使用、管理等方面,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干部队伍自己有感觉,群众有意见,组织部门也有压力。一部分干部向党斤斤计较职务、计较报酬、计较待遇,固然有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但跟目前干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完善之处也不无关系。我们常说“党管干部”,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成了“部门管干部”,甚至是“一把手管干部”,弊端和问题很多。广东近日由省委常委会差额票决8名正厅职干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我们在干部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透明化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举措和探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下力气完善制度规范,要让这些制度真正“立起来”、行之有效,就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科学决策,让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在这件事上,我们应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党的干部必须思想纯洁、道德高尚,除了信仰的力量和个人的修养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制度要起作用。换届之年,只要干部选拔任用严格按照原则和制度来,上下进退整个过程更加民主、科学、透明,相信绝大多数党的干部和公众都会理性看待。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党和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