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就是保障老百姓的全部的生存权和普遍的发展权。改善民生就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未来五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应该有新的思路。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经济建设,我们都说是为了更好的明天,那么社会建设就是要更好的关注今天。过去我们勒紧裤腰带搞经济建设,就是为了每天更美好。所以说社会建设,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满足好人的即期的发展和即期的需求。
第二,更加注重发展底线公平和充分保障民生。底线公平,这是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通过底线公平的理论,把基本民生限定在一个科学的范围之内,然后我们把它做好。
第三,大力推进社会创新,不断改善非基本的民生。非基本的民生,并不是政府托底的要求。要通过发展社会型企业,培养社会型企业家精神这样的行动,来推动非基本民生的改善,非基本民生可能也是低利润的,对这些企业应该有一些特殊的税收的措施和安排。所以说社会创新对于推动非基本民生的改善,也可以减政府当前过重的压力。私立中小学以及特色医院等就是非基本民生。
第四,从国家的统合走向社会的统合,实现体面就业和和谐劳动。所谓国家的统合,就是政府通过对利益群体的干预来保证国家利益政策得以实施,那么社会团体相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处在弱势。政府出台文件把所有的问题都安排好,这还是处于一个国家统合主义的。但是在工业化中后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社会统合主义的这种发展模式,社会机构相对于官僚机构应该处于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比如说在劳工政策方面,要通过企业家联合会和工会资金,经过协商谈判,达成新的平衡。
第五,毫不动摇地坚持共同富裕,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追溯未来某一个点,它应该从今天贯穿未来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广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共同富裕,才能扩大消费需求,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够使中国比较顺利的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达到高收入国家,从而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第六,维稳必须先维权,适度发展社会组织防火墙的作用。政府只是作为一个中间人,让社会组织起到很好的防火墙的作用。
杨宜勇认为,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在新的思路下应有新的举措:
第一,就业还是民生之本。在坚持充分就业和安全就业,进一步推进体面就业和和谐就业。
第二,教育是民生之基。未来应该注重义务教育的公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第三,分配是民生之源。未来要继续注重缩减增量方面的收入差距,同时又意识得调整存量的收入差距,这是共同富裕别无选择的。
第四,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社会保险怎么安排有钱花,有了钱之后,怎么样让老百姓买到称心如意的社会保障服务。养老服务显得更加重要。同时社会保障不仅仅有经济功能、服务功能,还要增加社会保障精神慰藉的功能。
第五,住房保障是民生之本。未来农村家庭,盖房困难的问题也要逐渐纳入保障的范围。不能把农民的问题单独的解决不在保障范围之内。同时城镇里面要解决保障性住房退出的问题。
第六,健康是民生之福。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外我们一方面未来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方面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运动。
第七,要加强环境保护。
第八,食品安全是民生之忧。食品安全要全民监测,企业和个人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九,稳定是民生之盾。社会管理观念还要再创新,而不仅仅是手段。社会稳定是自上而下的来转,应自下而上来促进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