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裴远颖:印度赶超中国不容易

 时间:2012-04-16 20:27:00 |  裴远颖 | 字体:【 】| 阅读: 169

专访裴远颖:印度外交“八面玲珑”,中国学不来 摘要:裴远颖:我们现在要搞转型,改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用改革、创新来促进发展。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印度即使在发展速度上超过我们也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经济规模了。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的转型能不能顺利实现。

前外交部政研室主任、前中国驻印度、波兰大使裴远颖

编者按:自从第四次金砖国家峰会3月底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以来,关于印度的话题又逐渐多了起来。像印度已成世界上购买武器最多的国家,就有人提出,为何西方热炒“中国威胁论”而不说“印度威胁论”?在伊朗问题上,印度为何又一反亲近西方的“常态”,不顾美国“制裁”的威胁,继续坚持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反对美国制裁中国?中印作为两个新兴大国常被人拿来比较,与中国相比,印度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此前,前外交部政研室主任、前中国驻印度、波兰大使裴远颖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已经对“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印度外交,以及带有“瑜亮情结”的中印关系进行了解读,本期,我们再推出他对印度发展情况的分析,敬请关注!

两个新兴大国,中印发展各有千秋

环球网:作为两个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常被人拿来做对比。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甚至有一种声音说未来有超过中国的可能。但据我们报纸记者的实地走访,印度仍然看上去比较落后,很多印度人比较羡慕中国的发展势头。您认为印度发展的潜力如何?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都有哪些?

裴远颖:关于中印发展优势的比较,现在是国际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出版的书籍和文章可以说汗牛充栋,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印都是发展很快的大经济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个人认为,中印发展各有千秋。

首先,印度发展有不少优势:比如,它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英语比较普及,国际型技术管理人才比较多,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它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内需拉动,而我们主要是靠出口拉动;它的服务业比较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比我们高;它的金融体系比较完善,历史比较久,是从伦敦搬来的,而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银行体系不大合理;它的IT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软件;它的人口结构也比较好,年轻人一批批接上来,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保证,人口红利可以期待,不像我们存在未富先老的可能。

但是,它也有不少劣势,比如,它的基础设施非常差,投资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制造业缺乏活力,像钢铁、水泥、煤炭比中国逊色不少,它的能源资源比较贫乏;它的环境问题很突出;文盲率很高;腐败现象也很严重;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差异非常大,有的地区相当穷,而南方孟买等地方比较好;它的宗教、种族问题也十分复杂,世界上各种宗教印度基本上都有,有时候还发生一些冲突;等等。这都是造成人们对它印象脏乱差、贫穷落后、混乱无序等的原因。其实,这些年来,印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希望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说得多,做得少。

就我们中国来说,目前劳动力越来越少,经济结构不平衡等各种问题也比较突出。我们现在要搞转型,改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用改革、创新来促进发展。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印度即使在发展速度上超过我们也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经济规模了。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的转型能不能顺利实现。

印度是个矛盾体,落后的背后是巨大的成就和潜力

环球网:印度社会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传统,同时又具有一个西方式民主制度。您怎么看它目前的社会形态,您自己的亲身感受如何?

裴远颖:有人说,印度是矛盾的集合体。现代和传统,文明与愚昧,富裕和贫穷,高楼大厦和贫民窟,乃至精神层面的民族自豪感和殖民地心态,淡定和急躁,和谐与争斗等等都同时存在。所以,印度给人们提供了多种角度去观察,从每一个角度看,你对印度的印象就会有不同。

我初到印度的第一印象是,现实的印度和我脑海里所勾画的印度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到印度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印度的书籍,而且同很多曾经在印度工作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对这个国家落后方面,比如环境的“脏、乱、差”有思想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就算在首都新德里的近郊,贫民窟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但是后来,我慢慢就发现,在这些落后的现象后面,其实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国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沉稳的国民心态,是印度独特的优势。

印度独立后,它的经济发展虽然没有中国快,但是相对比较均匀,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经济体系,从发展潜力看,印度的前途几乎是不可限量的。印度当然会越来越现代化,但是,我觉得,印度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将会保存下来。

在国际格局中,印度应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环球网:从国际领域来看,结合它的发展潜力,您认为印度有什么样的蓝图和目标?印度给人的感觉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国意识,它到底想发展到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裴远颖: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过,印度具有做一个大国的一切必须的条件。客观地说,印度也确实具备这个潜力。印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对外关系方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印度就把对外的注意力集中到民族解放运动,大力予以支持,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甚至在国际上一度成了新独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和代言人。

冷战结束后,印度又研发核武器、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到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有力竞争者。印度也是国际社会中很活跃的成员,尽力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都是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一部分。印度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印度应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该怎么看待印度人“夸夸其谈”的性格

环球网:前面谈中印对比时,您提到印度经常“说得多,做得少”,很多国人的印象也是,印度人经常是夸夸其谈,自我感觉良好。您怎么看印度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

裴远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缺点和优点。印度人当然也不能例外。完美无缺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在接触中,印度人确实常给人这样的印象:喜欢“吹牛”,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国外参加活动,比如在波兰的时候,与各个大使在一起聊天,印度人就会滔滔不绝,话很多,很多人不太喜欢。但这只是个现象。从好的方面解释,是它的乐观和自信,从坏的方面看,就是盲目和自大。要说起来,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恰恰是印度的性格,既有乐观自信的一面,也有盲目自大的一面。如果把印度的民族性格单一化,认为它就是夸夸其谈、吹牛、自我感觉良好等等,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负面,也要看到它的正面。

其实,印度人的比较乐观、直率、自信、能言善辩、善于交际的一面,在外交中能给它带来很多好处。至于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比较偏重于微观,比较注意具体的细节方面的东西,比较精明,但宏观概括能力好像差一些。而我们比较能够从总体上来看、从长远角度看,但印度人往往习惯于拿做生意逻辑来思考,在小问题上绝不会吃亏,而大局观则有所欠缺。反映在外交上,印度给人的感觉就是气量较小,锱铢必较,缺少恢弘的气度。

由于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敛”,所以,国人对印度人的夸夸其谈的作风往往不大“感冒”,这是很自然的。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讲,印度人比较偏重精神层面,中国人则更偏重物质层面。其实印度人对中国人的心态也不理解。我认为,加强相互了解,互相学习,互为补充,也许是两国人民比较正确的相处之道。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