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

 时间:2012-04-17 10:45:00 |  李义虎 | 字体:【 】| 阅读: 156

成果内容简介

1、 基本观点和篇章结构:

基本观点

对地缘政治学理论遗产所作的研究发现,其主要流派从地理差异和政治差异出发一直延续着一条二分论主脉,对研究主题、理论内容、体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经过高度抽象提出“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概念,并认为需要对其进行扬弃和超越。二分论过分强调地理差异因素,忽视对地理差异因素的整合,由此仍然局限于结构主义理论式的静止含义,缺乏对地缘政治动态过程的必要解释。而要提高地缘政治学研究的科学化程度,使对地缘政治现象的解释趋近精准,需要在超越二分论的基础上关注多元化因素。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二分论的“地理决定论”倾向和对抗性思维及其政治目的性应予否定,地缘政治学的创新应从决定论思维转向互动论思维,从对抗性思维转到融合性思维,也应关照到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现实。这一学科应该服务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篇章结构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二分论主要体现在:海权论与陆权论、“心脏地带学说”与“边缘地带学说”、地缘经济“中心—外围区域”及空权论与海陆权论的对立。这条主脉实际上规定了该学科的传统性质,即以二分论为主流逻辑。就研究主题而言,它是对国际关系主题的地理学诠释,即海权与陆权之间、“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等之间的对立形成了地缘政治基本矛盾。就理论内容而言,它把海权与陆权之间的较量看成贯穿整个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因而也是地缘政治演变的基本内容,“心脏—边缘地带”及地缘经济“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其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映。就体系特征而言,该学科主流理论已形成二分对应的逻辑结构,出现了相互对应的理论范式和概念群。就研究方法而言,二分论以地理差异为研究起点,强调某种地理因素而忽视其他地理因素,因而在研究上带有孤立静止的特征,这直接导致其基本命题和结论带有宿命论色彩,表述语言风格是断语式的。

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基础是地理学和国际政治学,因此显然受到这两个学科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影响。特别是,地理学对地理差异的研究传统是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地缘政治学属于国际政治学现实主义学派,也深受现实主义二分法的影响。

第三章:以马汉和麦金德著作为主分析海权论和陆权论思想,考察海权和陆权作为两种国际权力的时代背景。着重指出马汉的研究虽以海洋历史发展为依据,但分析基础是英国的实例。尤其是他对亚洲问题的分析,则涉及到海陆关系的比较。而麦金德陆权论所提出的“心脏地带”更多地涉及到欧亚大陆的地缘价值(这一点至今仍十分重要),他虽强调陆权和“心脏地带”的重要性,但也关注到“陆上人”与“海上人”战争的主题,因而也涉及到海陆二分问题。

第四章:“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二分是对海陆二分的深化,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提出了麦金德命题的反命题。“边缘地带学说”同样关注欧亚大陆的重要性,也更多地关注到海陆关系。

第五章:马汉、麦金德之后,二分论发生了重要流变,“生存空间论”虽属陆权论,但扩大了对海陆冲突主题的论述,强调有效利用陆权和海权的复合机制。另外,杜黑等的空权论提出掌握空权意味着胜利的思想,就此提出了地空二分的逻辑。

第六章:主要以“分裂的世界图式”、“新海权论”和“世界体系论”(“中心—外围”的地缘经济二分)论述二战后广义地缘政治学。此时地缘政治学仍延续二分论主脉,但增加了多元因素,狭义形态变成了广义形态。

第七章:以布热津斯基和亨廷顿理论论述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布氏关注欧亚大陆的地缘价值,说明它在二分论中的价值凸显,但麦金德和斯皮克曼式的“心脏—边缘地带”关系已有质的变化,向欧亚大陆渗透成为美国的地缘目标。亨氏“文明断层线”是对二分论的新划分,不过换上了“文明问题”的外衣。

第八章:二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阻碍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和甄别的目的在于超越,这是本书的第二个意义。二分论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决定论和对抗性思维导向。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政治主题的今天,从决定论思维转向互动论思维,从对抗性思维转向融合性思维是地缘政治学的必然走向。

第九章:就现实而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已使世界以整体空间的面貌出现,促使海陆关系、“心脏—边缘地带”关系及地空关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二分论看待问题的方法已经过时,必须进行超越。地缘政治学很难忽视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结果,应该结合新的地缘政治条件进行“新的综合”。

第十章: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且“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跨越特征突出的世界大国,在战略选择上需要高度重视本书的研究主题,以更完整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缘位置和环境。应该从地缘位置的一分为二(认清海陆二分的现实)到地缘选择的合二而一(兼顾和整合海陆关系),对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新的定位。

2、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对地缘政治学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提出了“二分论”这一新概念,应该说这是对该学科整体发展状况的十分有力而又简约的说明,以它为线索可以对该学科蕴涵的某些规律性“理论要素”进行整合式演绎。同时,从理论史角度论述地缘政治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变化,从而明确了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学科价值、发展轨迹及其严重不足。因此,本书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整合意识。   

第二,从地理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双重角度论证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学科基础,而这是长期以来地缘政治研究较缺乏的工作,这样做可以把该学科底定在科学和学理的基础上,既能够使其具有与地理学和国际政治学相区别的独立性,又远离了就事论事的“问题研究”。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二分论进行总结和整合的同时对其采取超越的态度,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都是二分的”这一传统命题提出挑战,严密论证了地缘政治学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本书还具有明显的“中国关怀”。在超越二分论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的地缘地位和地缘战略,提出应从地缘位置的一分为二到地缘选择的合二而一,对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新的定位。

学术价值:

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支柱之一,本书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决定论和对抗性思维为导向的单一视角,因此,从整合式的多重视角重新检视彼此对立的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揭示出其内部的“理论结构”及其相关的理论发展规律,并以辨证思维提出地缘政治学的创新思路,已经具有了毋庸置疑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鉴于地缘政治学的现实性较强,被视为“治国之术”,本书对研究和制定中国的国际战略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研究方法:

主要以理论史和思想史为研究线索,采取文本分析和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

4、社会影响或社会效益:

对本书的评价及学术刊物的转载或重点摘登情况已见“成果社会反映”栏及“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栏。

在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均产生一定影响,作者本人多次应邀参加《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编辑部和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以本书研究成果提交论文或发表讲话,均收入一些重要学术杂志。如“欧亚地缘政治新变局”(《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东西南北都有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地缘政治在整体上发生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等。

成果社会反映 

1、书评《从双重阅读到自我构建——读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现代国际关系》杂志2008年第2期,对本书的学科创新意识和整合式研究方法给予较高评价;

2、《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学科前沿报告,对本书观点予以较大注意。在“中国战略与外交”部分,以“陆权/海权之争”为例指出“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些传统研究重点也有新的突破”:“张文木等倾向于海权论,叶自成等则坚持陆权论,李义虎则试图在两者间进行综合,认为只有进行海陆统筹整合,才能求得地缘政治的最优化结果和增值效应”。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3月18日。

3、本书第十章部分内容曾以《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为题作为特稿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杂志2007年第8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08年第1期作为首篇全文转载,作为第二篇收入王缉思主编《北大国际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本书第三章部分内容以《海权论与海陆关系》为题发表于《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3期,收入王缉思主编《北大国际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注:均附有证明材料复印件)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和陆俊元教授《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等均将本书作为主要参考文献。见倪世雄:《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0页;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11页“主要参考文献”(注:该书把本书的前身博士论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列为第二本)。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