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色列军队当地时间27日上午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以色列战机当天午间向加沙地带多个目标发射了约30枚导弹,截止到目前已经造成了近千人的伤亡。27日被称为巴勒斯坦20多年来最血腥的一天,死者当中,大部分是目前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安全部队的成员,还有一些平民和婴孩。哈马斯警察总部负责人陶菲克•贾比尔也在空袭中死亡。腾讯新闻第一时间约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先生就此事件进行深度解读。
在访谈中,他说“以色列声称发动袭击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主要是打击哈马斯;第二个是要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局势;第三他是要彻底消除来自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等危险。”
但李绍先认为“这样一个大打出手的军事行动显然是和国内政治和明年2月份的大选密切相关,这点非常像1996年2月份也是同样宣布提前大选,紧接着在大选之前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大规模的空袭;第二和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交替相关,以色列在某种程度上想影响或者是对下一届的美国政府施加压力。”
“我个人这样看,以色列进行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会事先知会美国……”
“和平进程形同虚设。从现在的情况下,和平进程根本没有条件。”以下为访谈实录:
圣诞的钟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没想到对一些人来说已成永别
让我们珍惜自己的拥有,祈祷世界和平 (晓虹)
晓虹:各位腾讯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做客腾讯的新闻中心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晓虹。27日当地时间上午以军向加沙地区发动了空袭,目前已经造成了200多人的死亡,腾讯新闻中心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的副会长李绍先先生做客腾讯,李先生长期从事中东和第三世界事务研究,今天我们就请他第一时间来为大家做一些相关解读,李先生你好,欢迎您。
晓虹:是什么成为了这次以军进行空袭的主要目的呢?
李绍先:以色列声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主要是打击哈马斯;第二个是要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局势;第三他是要彻底消除来自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等危险。
单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这次空袭是有这样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是什么呢?或者说导火索是什么呢?就是本月18号(12月18日)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6个月之前达成的停火协议到期。按照6月18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的时候,双方曾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在这个协议到期的时候可以双方再谈判进行延续。但到本月18日,双方并没有续订,在18日的时候,哈马斯就宣布停火完结,不再续订了,所以在18日停火协议完结之后,实际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之间就处于比较微妙的状态。好象有一个短暂的真空。
我记得当时很多媒体做过节目,我个人也认为在目前这种局势下,停火协议的完结只是一个符号,不会上演停火协议一完结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和大转折。但不幸的是确实出现了转折。
那为什么会出现转折呢?我个人是这样看的,导火索是停火协议结束,哈马斯或者说来自加沙境内的一些激进分子向以色列发射了少量的火箭弹。以色列抓住这个进行报复,表面上看是导火索,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第一和以色列目前国内的局势有关。以色列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的非常时期。以色列政府明年2月份举行大选,在大选之前发生这样一个事情,很耐人寻味。这样一个大打出手的军事行动显然是和国内政治和明年2月份的大选密切相关,这点非常像1996年2月份也是同样宣布提前大选,紧接着在大选之前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大规模的空袭。
第二和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交替相关。大家都知道,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政府将更迭,新当选的奥巴马政府接替布什政府。在这样一个局势下,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的空袭,显然是和美国的下届政府有关。以色列在某种程度上想影响或者是对下一届的美国政府施加压力。
此次冲突特点:规模非常大、伤亡非常惨重
晓虹:您看这次冲突和之前有什么样的不同和特点呢?
李绍先:这次冲突和以往不同的最大的特点是,规模非常大,造成的伤亡非常惨重。刚才一开始您讲了,造成了200多人的伤亡,实际上不止200多人,现在单从死亡是200多人,受伤的是7、800人。也就是说现在伤亡已经近千人的规模。这在以往的以巴冲突中是没有的,或者是很少见。这次以色列真的是大打出手了。大家知道,加沙地带是一个人口非常稠密的地方,很狭窄的一块土地上,长60公里,最宽处20公里,这样一个狭窄的地带,拥挤着100多万巴勒斯坦人。在这样一个非常稠密的地区,以色列第一波的空袭就发射了30多枚重型的导弹,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平民的伤亡,这是以往没有的。
晓虹:这次袭击的目标是巴勒斯坦的警察部门,为什么选择他们作为打击的目标呢?
李绍先:这是很明显的,我一开始讲过,以色列这次的目标有三个:
第一个是沉重打击哈马斯,第二个是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局势,第三,阻止加沙地带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这样他首要的目标是要打击哈马斯的有生力量。从这次伤亡的情况看以及轰炸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哈马斯显然是没有准备的,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几十处的警察部队、安全力量的网点,包括它的司令部、警察总部这样的地方有一些是被夷为平地,成为重点摧毁的目标。而且据说以色列在空袭的时候,哈马斯的警察总部正在举行典礼,新警察培训期满的毕业典礼。如此密集的警察力量在那个地方造成了以色列导弹的打击,显然哈马斯哈马斯对这个情况预想是不足的。这也凸显了以色列突然袭击的特点。
以色列有“蓄谋已久”的嫌疑
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哈马斯和过去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哈马斯已经不是一个散兵游勇型的,或者是游击队型的组织了。它是一个政府组织,实际上它在加沙地带是掌权的。也就是说加沙地带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是哈马斯控制的。这也就是说哈马斯的政府机构、警察总部、安全力量、指挥机构、病源集中的场所都是公开的。哈马斯已经当政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哈马斯一直是公开活动的,警察总部就是过去法塔赫在加沙地带的时候巴勒斯坦的加沙总部。这是一个公开的地点,一直在公开的活动。从来没有说要防范以色列。
晓虹:是不是可以说这次的袭击是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呢?
李绍先:可以这么说,而且以色列对于加沙地带的情况,哈马斯的总部在什么地方、警察力量在什么地方、病源的部署以色列是了如指掌的。在哈马斯没有掌权之前,以色列是动不动就进入加沙,占领加沙。它对这个是了然于胸的。所以这次袭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从这一点看以色列显然是有预谋的,而且是突出了它突然袭击的特点。
晓虹:也是非常有效,并且确实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李绍先:哈马斯警察总部的负责人贾比尔,还有安全部队的一些头面人物这次都有伤亡或者是受到打击。
晓虹:可以说它的核心力量受到的摧毁是吗?
李绍先:不能说核心力量受到摧毁。但是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它打击的突然性给哈马斯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
以色列现在实施打击容易得到布什政府的默许和认可
晓虹:现在有分析称这次的空袭得到了美国、埃及和其他国家的默许,是这样子的吗?
李绍先:我是这样看的,我不认为是经过了、特别是经过了埃及的默许,这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个人这样看,以色列进行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会事先知会美国。
晓虹:美国是知道的。
李绍先:对,美国是知道的,而且他是默许的。我们从这次事件之后美国的反应来看,也可以间接地证实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美国是这样反应的。美国要求以色列在进行军事打击的时候,严格地把打击的目标控制在哈马斯这些极端力量、激进力量的目标之上,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从这一点看,美国显然是支持这次打击的。所以,我个人是这样想的,以色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据以往的传统来看,他会知会美国。美国是默许的。欧盟知道不知道,我不敢说有把握。但根据以往的行动来看,以色列不一定会知会欧盟,但一定会知会美国。
现在的焦点是埃及,有人怀疑说得到了埃及的默许,我不太这样认为。为什么呢?这也不符合情理,以色列这样对加沙地带大打出手对埃及没有好处,现在埃及逼迫宣布开放加沙地带的口岸,用于加沙地带的伤亡人员通过拉法口岸进行救援。也就是说加沙地带形势的剧烈动荡,对埃及没有任何好处。我还认为,埃及没有理由。如果说埃及默许的话,一个是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味道。再一个是,埃及如果允许以色列这样乱来会招来阿拉伯世界其他的激进组织对它的攻击。
晓虹:您刚才说了,这次以色列发动空袭的时候知会了美国,美国这次会得到什么?
李绍先:我个人认为不会得到什么。为什么这样讲呢?美国实际上也是一个看守政府,现在的布什政府明年1月20日,也就是再过20多天就要交权了,交给新当选的奥巴马政府。以色列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进行这样的打击,有时间差考虑。
现在打击容易得到布什政府的默许和认可,因为布什政府这8年来执行的政府和以色列是很合拍的。以色列对布什政府的政策也是比较能把握的,所以在布什政府下台之前他用这样的一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打击哈马斯这样一个美国和以色列都认为是极端势力的组织,容易得到布什的默许和认可,甚至于某种程度的支持,从发表的声明来看。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政府,美国新政府会执行什么样的政策,以色列现在不确定。这就是我所讲的以色列现在在加沙地带大打出手,除了国内政治的考虑,还有美国新政府上台以后试探的行为,或者是对美国新政府事先给一个压力,有这样一个目的。实际上以色列现在的政府对美国未来的政府是充满了担忧的。他心里面忐忑不安。
为什么这样呢?大家知道奥巴马是以“改变”这样的宗旨上台的。奥巴马上台以后,包括他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他对中东的政策肯定会做出一系列的改变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奥巴马要从伊拉克撤军。他讲,我要16个月就要撤出来,比布什政府允诺的快的多。第二,奥巴马讲了,他要跟伊朗谈判。这是以色列非常惊慌的。在奥巴马当选的第一时间,以色列的前进党的现任的领袖,现在是以色列外交部长利夫尼已经公开放言了,说以色列不同意、反对美国和伊朗进行谈判。
晓虹:把态度已经讲明了。
李绍先:对,实际上已经表现出了以色列内心深处的担忧。第二,奥巴马政府如何对待真主党、哈马斯这样一个以色列认为的极端组织,以色列心里是没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对哈马斯大打出手显然是对未来的美国政府、奥巴马政府是一个考验,这是一个试金石,看奥巴马如何应对。实际上以色列的政治家们是用心良苦的。
空袭对巴勒斯坦是雪上加霜,是一场灾难
晓虹:那么这次空袭对巴勒斯坦内部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李绍先:我想是这样的,要是归纳的话应该是说雪上加霜。巴勒斯坦内部应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局面。为什么说是灾难性的局面呢?它现在是处于一种严重分裂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一年半前,2007年6月份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把法塔赫赶走了。人们说发动了一场政变。巴勒斯坦就陷于一种严重的分裂的状态,哈马斯控制着加沙。法塔赫已经现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组织主席阿巴斯控制着约旦河西岸,也就是说各自控制着一块地方,形成了严重的对立,双方现在互不往来。
尽管在各方面的调停下,包括埃及的调停下,双方有一些低级层面或者是私下的接触、谈判。但实际上事实上分裂和敌对的状态始终是没有打破的,是处于这样的状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现在政治上也是处于非常时期。我们说了以色列明年2月要大选,实际上巴勒斯坦明年也要大选。
它有两个大选,一个是现任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位置要大选。再一个巴勒斯坦的立法会也要大选。在目前这种局面下?巴勒斯坦如何进行大选本来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一家控制一块,你说阿巴斯主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如果进行大选的话,加沙如何进行投票?加沙如果不投票的话,100多万人,一共200多万巴勒斯坦人,100多万加沙人不投票,巴勒斯坦这个选举还是有效的吗?还有没有进行的必要?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下,无论是哈马斯还是法塔赫当务之急是要进行谈判、解决目前内部的难题。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所以对巴勒斯坦内部应该说是雪上加霜的味道。当然,在所谓大难临头、大敌当前、加沙地带遭到如此大规模的打击下,也可能出现一些有利于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的局面。
实际上大家看到了大规模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过后,巴勒斯坦内部已经有一些变化了,包括阿巴斯已经公开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 而且阿巴斯迅速对沙特阿拉伯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访问,谋求沙特阿拉伯的支持。沙特阿拉伯立即明确表示,要通过埃及、通过拉法口岸对巴勒斯坦进行救助。通过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所有的伤员可以进入沙特进行医治。同时,沙特也呼吁巴勒斯坦内部要保持团结,恢复协作。
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受到沉重打击和高压下的哈马斯,本来它有和阿巴斯、法塔赫和解的需求,在这种高压下会更大了。一方面对巴勒斯坦的局势来说是雪上加霜的。另一方面会促进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
晓虹:就是说这种不确定性还是挺大的。
李绍先:对。
晓虹:我通过您刚才的介绍就觉得,中东问题向来是一个矛盾所在,种种的因素、原因好像一直伴随着这个地带的始终。我在您说的时候又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周边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非常大,埃及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李绍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埃及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第一,对埃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加沙地带的任何动荡都和埃及的局势密切相关。大家可能知道半年前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埃及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之前,加沙地带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以色列对加沙地带进行大规模的封锁,造成了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大家都知道。国际社会要呼吁要避免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作难。在那个时候由于埃及和加沙有交界的地方,既然是口岸埃及肯定要把守。当时被逼无奈,四处都被封锁的加沙地带的老百姓冲进了拉法口岸。拉法口岸整个是形同虚设,大家从电视上、视频上都可以看到整个的墙被推倒、铁丝网被推倒了以后,加沙地带的人涌入了埃及,对埃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加沙局势的动荡,以色列和加沙的剧烈的冲突,埃及是首当其冲的受害人。而且埃及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受到了以色列强大的压力。就是说,包括现在在这种局面下埃及开放拉法口岸,以色列会向埃及施加相当强大的压力。开放的口岸以后,相当于有武器流入到加沙地带,又为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动冲击提供条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埃及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黎巴嫩真主党也是“不定时炸弹”
其次,以色列这样一个军事的行动,还要密切关注黎巴嫩的局势,就是真主党。目前是敏感的局势,以色列要大选,而加沙地带又发生这样的冲突。我比较担心,因为哈马斯和真主党还是有一定的联动性,内部和私下是有相当的接触和配合的。局势还是有使人担忧的地方,会不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果说真主党从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北部进行一些行动,使冲突扩大到其他地方,比如说以黎边境,会有这样的可能。同时发生了这样的冲突,对黎巴嫩的局势也有影响。黎巴嫩现在这种相对平静的局面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发生了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发生了冲突,对黎巴嫩的局势也是一种破坏。
寄希望与阿盟外长会议能对现状有所改善
再有,周边的国家。现在我们看周边国家我注意到也门、叙利亚、约旦,特别是也门总统萨利赫已经公开地要求、呼吁召开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来专门讨论加沙地带的局势。从现在局势来看,叙利亚和约旦的领导人也已经公开地附和这样的倡议,也要求召开阿拉伯安全首脑会议。从现在的日程上来看,当地时间的今天28号,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将会召开外长会议来讨论加沙地带的局势。所以,实际上以巴的局势在中东来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我刚才已经讲到了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阿拉伯世界的反应,埃及的反应,阿盟世界的反应,保证美国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发表了声明,包括中国也一样。它实际上是牵动神经的很关键的部位,它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局势都会受到影响。
但很难达成有实质意义的共识
晓虹:大家都紧张起来了。在您刚才说到的阿拉伯国家会议上最有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共识呢?
李绍先:我想是这样,对这样一种局面,阿拉伯世界毫无疑问是很着急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阿盟即使召开首脑会议也很难作出一个有实质性意义的举动。因为目前的阿盟还是处于一种内部立场分散的很厉害的情况,相互之间的立场差距很大。虽然大家坐在一起,原则性的支持巴勒斯坦、谴责以色列大规模的空袭,这些是可以做到的。但要具体到一些具体的事情,深入到一些具体的行动的时候,各方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态度也是非常大的。内部还是处于分裂的状态,而不是指望阿拉伯世界国家、阿盟会采取对局势有实质性影响的举动,现在恐怕还很难做到。但是,不管怎么说,阿盟的一些举动,包括如果一旦阿盟召开首脑会议讨论这个事情,毫无疑问使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形成一定的压力,积极意义是有的。
潘多拉的盒子被再次打开
晓虹:哈马斯的高级代表哈姆丹也针对这次打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认为“中东和平的进程已经完全失败,巴勒斯坦人民受够了,除了抵抗别无选择”。这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这样一个局势大家都会非常地担忧。
李绍先:是这样的,实际上这次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我们刚才讲了,一开始的时候12月18日虽然停火协议完结了,没有再延续。但实际上在停火协议的时期,6个月之内双方之间违反停火协议的行动也时不时地在发生。包括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一些激进分子向以色列投掷火箭。包括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进行一些地点的打击,这是时常在发生的。所以我们当初讲,这次停火协议完结了,因为它的约束力并不是表现得很大,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象征的符号。现在以色列突破了这一点,没有停火协议了,而且以色列抓住说你还往我境内发导弹,实际上在停火协议这半年的过程中,哈马斯的一些分子也在发射导弹,以色列没有反应,为什么现在有反应了?显然我们说这是一个借口或者是导火索,更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是从政治和外交上考虑的,这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这样一种行动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我要讲到历史,实际上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巴拉克的军事行动有“出风头”的嫌疑
上一次是1996年,也是以色列大选前夕,双方为了争夺选票,无论是工党、利库德集团、大家都比赛谁更强硬。当时的看守政府总理是现在的总统佩雷斯,当时是工党的领袖,接替了1995年11月4日遇刺身亡的拉宾,并宣布提前大选。大选前由于真主党挑衅,佩雷斯发动了所谓的“愤怒的葡萄”这样一个代号的对黎巴嫩大规模空袭的军事行动。军事行动的结果,实际是当时的工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军事行动使以色列国内政治急速右倾、向强硬方向发展,而最终大选的结果是佩雷斯以微弱差距输给了当时的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湖。这次历史又重演了。现在以色列的首脑们,国防部长巴拉克是工党领袖,外交部长利夫尼是前进党新领袖,还有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坦尼亚胡。大家都比赛强硬。根据以色列境内的民意调查,在野党、也就是右翼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湖,也是前总理,民调支持率高于其他候选人。所以说,如果现在进行大选的话,内塔尼亚湖的利库德集团很可能会成为第一大党,也就是说内塔尼亚湖有可能组织未来的以色列政府。所以,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无论是工党的巴拉克也好,还是前进党的利夫尼也好,大家都为了争取选票,争相表现得强硬。现在以色列的政坛上是比赛强硬,看看谁更强硬。这次军事行动的实际指挥者就是现任国防部长巴拉克。从军事行动开始后巴拉克的一些讲话可以看出来,他在出风头。他说“这次军事行动只是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还很不能确定,还要看情况而定。摆出一幅异常强硬的姿态。这种局面对巴以和中东局势的发展都是灾难性的,历史已经证明了。。
晓虹:就好象历史已经重演了一样,之后就是进一步的倒退。
李绍先:在中东,特别是在巴以之间,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常常会重演历史,会重复惊人相似的一幕。我觉得今天这次大规模的空袭,虽然对象不同,当年是打黎巴嫩的真主党,这次是打哈马斯,虽然对象不同,但时机和行动的模式都非常相似。
中东和平进程长期以来形同虚设,遥遥无期
晓虹:那么这次空袭对接下来的和平进程会样什么的演变呢?
李绍先:哈马斯讲已经没有和平进程了,可能讲得不全对,但实际上也讲了一个事实,就是说中东和平进程实际上长期以来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尽管一年多前,我记得2007年11月份,美国曾经在马里兰州一个地方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而且在那次会议上,布什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邀请了去。布什信誓旦旦地讲,在2008年之内巴以之间一定能实现和平。巴以双方都“领命而归”。大家回来以后都说要努力,在2008年实现和平。但实际上这是开天大的玩笑。今天的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大打出手,实际上就是对那个结果的最大的讽刺。哪有和平?不仅没有和平反而是更大的冲突。
为什么说和平进程形同虚设呢?和平进程大家讲的是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色列撤出所占领的巴勒斯坦和加沙地带的领土,换取阿拉伯世界的承认,换取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和平共处,用谈判来解决巴以冲突、阿以冲突。但是大家看看这个谈判哪还存在。即使是去年美国11月份的那次会议以后,包括赖斯这一年多几次到中东访问,说是要推动和平进程,但事实上有没有?除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就是奥尔默特和阿巴斯之间,象征性的、没有实质内容的接触谈了几次之外,没有任何的进展。和平进程形同虚设。以现在的现实情况,和平进程根本没有条件。以色列忙于内部的大选,现在是看守政府不可能和谈。巴勒斯坦内部严重分裂,别说合作了,实际是内战状态。哪能谈得上和平进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平进程实际上是没有的,或者说形同虚设。所以我觉得在本来和平进程已经形同虚设、非常脆弱的状况下,以色列又发动如此规模的袭击(有人形容是23年来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我们可想而知,和平进程灾上加灾,更是遥遥无期了。 。
晓虹:包括巴勒斯坦的代表也说,巴勒斯坦人民都受够了,他说我们谈了17年,但是却没有任何的结果。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还能看到他们和谈的曙光吗?
李绍先:所以说这次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在以色列如此规模大的军事行动之后,要使巴以之间的局势再恢复到军事行动开始之前,需要巴以双方、需要国际社会各方面进行相当艰难的努力。所以,我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本来局面的维持就相当艰难了,现在一下子打出了这样一个场面,消除这样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恐怕会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大家很艰难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