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并不轻松的一年:一方面国际经济持续动荡,另一方面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是怎样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呢?当时间跨入崭新的2012年,中国经济又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从而该采取怎样的方针政策来积极应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朗润园致福轩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余淼杰副教授。
回望2011:
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态势
回顾2011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并更加合理调整了经济结构。对于仍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相当重要,因为它是解决人民就业、社会稳定等许多关键问题的根本。根据当下中国实际情况,每年8%左右的GDP增速应当是一个稳健发展的幅度。与此相适应,去年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了9000个亿的财政赤字,用以扶植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不合理的产业。余淼杰举例说,去年广东、江苏两省都出台相关政策用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第二,相当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去年对外贸易顺差的减少。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1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对中国固然有很多好处,但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仍带来严峻问题。出口企业每获得一美元外汇,就要到中国人民银行以约1:6的汇率换成6元人民币,这6元人民币又从央行转移到商业银行,再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最终在市场上流通的就可能有30元人民币。这样一来,更多货币在市场上追逐等量商品,通货膨胀的压力便会大大增加。2011年,为缓解通胀压力,国家在保出口的同时也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经过努力,去年贸易顺差减少到了1500亿,创下六年来顺差最低值。
另外,在治理通货膨胀上宏观调控也取得了可观的效果。面对2010年1800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顺差,央行在2011年曾顶着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5%。为此,央行采取了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缩小货币发行量,前后13次调高存款储备金,最终取得了一定效果,年底CPI下降到4.5%,物价上涨得到一定控制,通胀压力初步有所缓解。
最后,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地区间平衡,国家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3.5:1,差距若继续拉大则会影响发展稳定全局。为逐步改善这一现状,去年国家一方面努力提高公民最低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从而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此外,对因占垄断地位而盈利多、结构不合理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整,增加其国有利润分红比率,使其拿出一部分蛋糕给国家,以投入到低收入人群中去。
对外改革:
积极应对2012年国际经济市场
总体看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都在变慢。在欧洲,严重的欧债危机使欧盟国家纷纷将GDP增长速度下调到0.7%~1.5%的缓慢增幅之间。在日本,经济尚未从去年遭受大地震的巨大打击中复苏。而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也境况不佳,去年失业率一度达到10%。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制造业回流”的新经济政策,即扶植本国的制造业,对其进行减税政策,尽量避免这类产业为发展中国家占领而失去自身竞争力,以期力图改善经济状况。目前看来,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但仍远不能和高速发展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这样看来,全球前三大经济体的发展态势都不甚佳,而它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伙伴,也就是说,2012年我国传统外需相对疲软。除此之外,据余淼杰的预计,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将会升级。之前美国一直希望将中国标签为汇率操纵国,虽然没能成功,但现在面对其国内经济衰退的事实,它对中国势必要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主要便是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措施,希望保存本土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两国贸易摩擦势必会增加,尤其是一些两国间竞争力不相上下的产业,它们面临的冲突可能会更加激烈。
去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虽然达到1500亿美元,但单对美国的顺差就达到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和其余国家地区贸易总额是逆差,这种出口目的国结构相当不平衡,因此今年要努力对其进行调整,这也就是“对外改革”的第一点。中国应当向一些新兴工业国增加出口额,如巴西、印度、澳大利亚、东盟十国等。要尤其地重视去年年底刚刚加入WTO的俄罗斯,因为它将按照要求逐步消减关税,更多中国产品打入其市场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总体来说,改革出口目的国结构就是要化整为零,改变以前美国、欧盟、日本占外需绝对主体地位的局面,创造新的出口增长点,同时增加进口,确保收支平衡。
“对外改革”的第二点,就是要在今年努力坐实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即所谓“10+3”。这些国家间之前就有相关贸易基础,但为应对美国最近几年来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TPP包括美国和南美、大洋洲、东南亚的其他八国,共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7%,目前寄希望于占全球生产总值9%的日本加入,从而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然而,这个协议并未邀请中国加入。因此,为和TPP竞争,中国应和东盟以及近邻日本、韩国及早坐实“10+3”自由贸易区,建立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减免关税,降低贸易成本。
此外,做好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准备工作也是重点之一。国际货币有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备三种职能。今年应该争取在东北亚、俄罗斯、朝鲜、东盟等边境市场上,实现人民币至少作为计价单位和部分交换媒介出现。当然,人民币要在国内资本市场充分完善之后再国际化,不能操之过急。至于作为价值储备,则要静观资本市场未来态势。
对内开放:
拉动2012年国内经济市场
国内消费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件东西如果在国外购买,按理说因为成本高应当比在国内买更贵,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国内地区间存在着顽固的贸易壁垒。与国际间贸易清楚明白的成本核算相比,国内市场除了壁垒高、关卡多这些显性的因素,当地隐性的保护政策也常常成为某种商品增加成本、难以打开一地市场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减少直至破除这种地区间贸易壁垒,也就是所谓的“对内开放”。除此之外,“对内开放”还包括利率市场化,然而这和人民币国际化一样,尚不能操之过急,要等国内银行市场稳定开放利率以后方可进行,否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它不一定要在今年实现,但可作为长期“开放”的目标。
对于拉动2012年国内经济,一贯听到的建议是“增加消费,拉动内需”,而余淼杰提出“增加投资,拉动内需”,认为这应成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中国目前面临的外需疲软的情况下,增加内需是绝对正确的,但不是通过消费。因为消费增加的前提是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而我国居民今年收入并未见得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即使有了明显的增加也不见得就会明显增加在消费上。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本身非常有限;而在城市,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的巨大压力使居民有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倾向于将钱存起来待用,这也是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由此看来,短期内通过消费拉动内需是不现实、不科学的。
因此,现在拉动内需应当靠投资这驾马车。去年国家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国家投资额,而今年应当给予更大力度,将财政更多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方面建设和东部相比还相当落后,应当给予更多倾斜,确保地区间发展趋向平衡。另一方面,拉动内需还要做到适度减少企业税收,降低税率,使得企业尤其是新兴的创新型产业利润留存增加,这样才有动机也有可能扩大生产、拉动内需。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有一句名言:“生产力不是一切,但在长期中近乎一切。”提高企业生产率是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最关键的,否则其只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不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生产率有两点要求:第一,是要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来说,企业研发投入有两种,一种投入到产业链工序中以减少成本,而另一种是创造新产品。两者之中,后者所创造的新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并不一定有优势,所以应当更加致力于改善生产工艺。第二,便是要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换代。目前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类型是劳动力密集型,但与此同时技术层面也要提高,努力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这样中国就不一定只会生产和出口衬衣,而可以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落后的产业就会逐渐被淘汰,更新、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