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郭艳等: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

 时间:2012-04-23 12:29:00 |  郭艳 成向阳 三心 萧泊零羽 许民彤 | 字体:【 】| 阅读: 172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关于书籍,关于阅读,每个热爱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一看本版的文章,想一想你的阅读方式是哪种呢?是深阅读?浅阅读?还是亲子阅读?低碳阅读……

提升阅读水平任重道远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灵感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一位勇士乔治屠龙救了加泰罗尼亚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馈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和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会送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们回赠一枝玫瑰花。这一天,也是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多位文学家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的生日,于是这一天成了全球性的读书日。

去年的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忙之中专程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对读书和出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强调,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此次调查首次同步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高达81.4%。此次调查强调了一个事实:我国成人阅读率不敌青少年。“太忙,没时间”“工作生活压力大”成为许多人不读书的原因。

另一方面,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流行,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图书、网络文学、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体验也不断出新,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载体在变化,阅读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上的消息多于文化,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的“浅阅读”大行其道。获取信息成了阅读的主要目的,读报看题,读杂志看皮,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订制式阅读、联通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的主要形式。就连传统的名著也应时应景地出现了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财经、励志类图书则以故事和寓言的行文代替枯燥说理。对于科学知识的研读、文化细节的品味、深层学术思想的交流,以及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传达这些传统纸质阅读所带来的深层体验离人们越来越远。

加上现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快,讲究实用,因此阅读的书大多是和个人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图书。相反,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陶冶性情的经典名著却鲜有人问津。所以教材和教辅类图书占中国图书总销量的71%,在各大书店占据着很大的一席之地。读书也似乎只有应考、求职、升迁等功利性的目的,不分时间,不问目的的单纯性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很多人生灵感与领悟,都出在捧卷细读之时。一本好书的精髓需要慢慢品味与体会,在心灵与作品的碰撞中,得到性情的陶冶,智慧的升华。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他的精神追求,那么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因此,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体现为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为此,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提升全民的阅读水平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进程。

不论如何,请在今天这个读书的节日里,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好书,也许再添上一杯清茶,也许要调亮台灯,静静地去体会读书带给心灵的愉悦和安适……

□郭 艳

时代需要深阅读

在我们这个讲求便捷高效与天天新鲜的时代,浅阅读成为时尚,正如十年前的麦当劳与肯德基一夜之间在城市圈出恁大地盘儿一样,都是口味儿坏了导致的必然。不管是不是垃圾,只要能高速补充140卡路里,薯条可乐炸鸡块儿就是好东西。不管是不是会把精神吹成如彩色的塑料气球,只要能一吐寂寞那口恶气,郭家班的“最读物”就是好东西。

当缓慢而严肃地追寻意义,就像泡工夫茶那样既不能让人看上去很精英,又不能让人迅速“High”起来的时候,轻松读物便迅速地被人们喜闻乐见了。这似乎因很存在、很无奈所以很合理,但不得不说,我们时代的阅读,恰如一艘被鱼雷猎杀的U—571潜艇,正从潜藏的深海仓皇减压浮出敌域的水面。这是危险而低级的慌不择路,因为当船体浮出海面的时候,迎接它的除了末日惨白的阳光,可能还有物质主义幸灾乐祸的当头一炮。而当深刻的阅读在一声轰然中粉身碎骨,精神的黑暗也便降临于时代的水面。

对于把书籍当作华丽的衣衫来炫耀,或把书当作游泳裤来遮羞的这哥那姐而言,其实并不存在阅读的深水与浅水。因为这二者,看的或许不是限量版的书,但一定是满大街的落寞。在一个把瞄两眼小广告当成阅读的时代,为阅读正名成为绝对的必要。

阅读,作为一种严肃而圣洁的精神活动,本身便应是虔诚而深刻的。和西方人上教堂,中东人上清真寺一样,深刻的阅读对抗的是人类先天的蒙昧与后天因物质主义而加身的铜臭。它是清凉的滴眼液,让因尘世色彩而目眩的人把向下的目光重新升起来;它是干燥的火柴,在心灵或黑或红的磷皮上擦出同样金黄而温暖的火花,点燃那盏必须被点燃的精神之灯;它还是清洁的洗浴,让人时刻细心而耐心地擦拭自己的精神污垢,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深阅读,其实就是精神的扎猛子,一头扎下去,扎得越深,越能看到深水里的大鱼,而浮起来也越快,越能沐浴更高处的阳光。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需要深阅读的人们,因为民族创造的伟力和时代前进的动力便是从阅读、思索与实践中来的,而深刻的阅读是文明长廊之门的第一把钥匙。没有深刻的阅读,也便没有仰望星空时的灵光乍现,便没有从古代经典中重新站立起来的道德和灵魂,也便没有一个复兴的民族面向世界时的阔大眼光与雄厚的自信。

但阅读在这个浮躁时代如何深,怎样深,仍然是一个问题。矗立在书架上的民族传统经典与西方名著是近在眼前的,但虚热的文化出版业和阅读者膨胀的功利之心加之其上的泡沫离我们更近。当人人妄想披一身泡沫便可充当某路神仙招摇撞骗的时候,深阅读是谈不上的。

深刻阅读,首先便应去功利之心,远离泡沫营造的幻象。深呼吸,将自己的头颅浸入文字的深海中去,沉潜其间,让心灵游弋于清凉的海底,领悟那些珊瑚礁后面的隐藏的奥秘。

正如一生知己无需多,对一个深刻阅读的人来说,一生邂逅数十本书,阅读、领悟、践行并被之塑造就足够了。我们不做阅读的机器,不做贪吃的孩子和吃错药的傻子,也不做跟着名人书单捡鸡蛋的人。因为名人的书单的确可能是好的,但名人即便不是特殊材料制造的,也一定是特殊基因加特殊机缘成就的,离我们多么遥远。作为普通的阅读者,从那些使名人们羽化飞仙的经典中,我们很可能不但一无所获,反而沾一身迷惑的鸡毛。

那么,我们何不听从心灵的需要去寻找我们生命中的大书呢,正如黑暗中的眼睛会找到那盏导引光明的灯,有一本大书,也在远处等着我们去深刻阅读,并将其中的奥理布向人间。

□成向阳

亲近“亲子阅读”

常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爱读书,对阅读没有丝毫的兴趣。我就会问他们:“你或者你的家人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读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们的理由很多,诸如“我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还要陪孩子上奥数、学画画……哪有时间啊。”“那么大孩子了,应该学会独立阅读,我怎么还能陪着呢?”

每一个理由都是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的。而这些理由的背后是否有成人的私心呢?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挤出每天休息或者娱乐的时间来跟孩子做毫无功利目的的“亲子阅读”呢?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就不要抱怨孩子不爱读书。世间既然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孩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喜欢读书。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练习和自我训练,而幼年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兴趣的关键期。通过“亲子阅读”,由浅入深,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地喜欢上阅读,并把这种愉快的经验延伸到未来的成长阶段中是很重要的。

而我们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他们也不能真正的沉浸其中,享受“亲子阅读”的过程。许多人抱着太多的功利目的,他们觉得在这样一件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的事情上花时间很傻,而且孩子的书对自己来说太简单乏味了。他们更愿意将这些时间花费在教孩子认识多少生字、单词和公式或者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上。

然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而美国50年来唯一销量超过200万册的教育经典《朗读手册》的扉页就印有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的 《阅读的母亲》:“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他们用充满哲理的话和美丽的诗句告诉我们“亲子阅读”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长期坚持的“亲子阅读”不仅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让孩子在父母跟自己共同读书的气氛中感受到父母的爱。试想当每个夜晚降临,在温暖的灯光下,和孩子依偎在床角桌边,共看一本书,间或讨论一下各自的观点,那是何等温馨的场面啊。这无疑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有专家说,儿童没有“亲子阅读”,他的人生经历一定会有欠缺,通过阅读带来的启发,能解决孩子视野和品格的问题。同时“亲子阅读”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另外,“亲子阅读”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只要家长肯放弃功利之心,真正沉浸其中,享受跟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那么你就会发现那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也许在经典的童书里,你也能找回自己消失已久的天真烂漫,重温天马行空的想象,让自己在岁月蹉跎中变得冷硬的心灵重新柔软起来,对生命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在现今社会,孩子面临的诱惑很多。电视娱乐节目、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构筑的声光世界随时都会让孩子迷失其中,而如果家长能够重视“亲子阅读”,愿意每天从自己排得满满的时间表里挤出那么15分钟到30分钟跟孩子一起读读书,那么笔者相信孩子迷失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家长的抱怨也会少很多。

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撰文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件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亲子阅读”既能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性,培养他的健康人格,又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家长也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 心

不必沉重,可以轻盈

阅读必须要承担沉重的意义吗?

用沉重的阅读来对抗更为沉重和浮躁的现实,是否就一定能够为我们找寻到一种解决现实困境的途径呢?

对于当代人来说,阅读是略显遥远的。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复古”的意味。早就有人指出,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人们每天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媒介不再是纸质的图书,而是各种多媒体终端。在这一情形之下,赋予阅读以传统的崇高意义,就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当下,图书正在互联网、电子存储器甚至手机屏幕的阴影下生存,阅读的方式也正在逐渐变异。也许从广义上看,如果忽略掉那些日新月异的信息载体,单就获取信息这一行为来说,各种阅读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然而,阅读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所谓“意义”也就在这里彰显了出来。

显然,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他的阅读往往不是为了获取某种沉重与深刻,而只是为了自身心灵的舒展与释放。深刻对于这个肤浅的时代来说是格格不入的。艰深的东西进入不了这个时代,即便是浩淼的大海,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它也只是需要其表面的波澜壮阔,而抛却了它丰富的内涵。于是《论语》只能变身成“于丹心得”才能广受追捧,《红楼梦》在选秀的声潮中才跻身搜索排行的前列。这个时代的特征、脾性甚至可以说是劣根性就在于此,并且注定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那么,回过头来再看阅读,它能改变这一切吗?

不能。不仅不能,我们看到的是阅读的“被改变”——扭曲成乌烟瘴气的网络小说,扭曲成140字的微博(http://t.sina.com.cn),扭曲成各种层出不穷的流行语……阅读在变得刺激、快捷、简短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含蓄、缓慢、深长之美。因而有人呼唤那种传统的、深刻的阅读就显得可以理解,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呼唤有多么实际的意义,相反给我的感觉是,时代以与你相反的方向向前奔驰,你留在原地的呼唤,最终只能是单薄而无力的叹息。

呼吁者的无力感,最终来自的还是阅读之于这个时代的无力。可选择的媒介太多,阅读也最终沦为多种被选择的媒介之一。因而,我们想通过阅读来作用甚至改变这个时代未免有些天真,倒不如转变一下我们对待阅读的观念,让阅读不再以沉重的姿态介入读者的生活,而是以一种轻盈的方式去捕取他内心的共鸣。我们先不要去想阅读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而是首先让阅读作用于人,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生活。一个人只有首先接受了阅读这种方式,才能接触到阅读所要传达的意义。而一旦更多的人选择了阅读,那么阅读才有作用于这个时代的可能。

说到底,“轻盈”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相对于“沉重”而言的。轻盈不等同于肤浅,而是更适用于这个时代的模式。很多人会面对深沉、厚重的概念望而却步,却会对小巧、轻盈的东西倍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140字的微博会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简单来说,轻盈的阅读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愉悦,并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它可以有点小资,有点小情调,但并不妨碍对真善美的追逐。相对于鸿篇巨制,它更易于被人接受,因而也更容易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对于阅读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新颖而又深刻的希望。

□萧泊零羽

期待“低碳阅读”

《读者》杂志发行量连续13年领跑中国期刊。近日,读者集团董事长表示,该集团推出的“读者电纸书”计划将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亮相,率先在内地出版业迈出“低碳阅读”步伐。按照这个计划,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户可以通过这本无纸、节能、低碳的“读者电纸书”读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和创刊近30年来的精选文章,并通过专属格式下载各类数字图书,开发新的庞大的e时代用户群。这种“读者电纸书”不仅内置有《读者》电子期刊模块,还将利用仿效墨水的显示技术,完全不同于需要使用背光源的平板或液晶显示器,可以像传统纸张一样达到舒适阅读不伤眼,耗电量极低,一次充电可以实现半月的“无纸阅读”。(见中国新闻网4月12日报道)

所谓“电纸书”,即基于电子油墨显示技术,继承了人类最传统的阅读感官,呈现如宣纸般显示效果,同时又摒弃了纸书沉重、不易携带,手机耗电量大、屏幕小等弊端。更为重要的是,电纸书节能环保,可预装大量的文件及图书资料,节省纸张数以千万计,符合人类的环保趋势。读者集团推出的这种“读者电纸书”,在图书出版中,在阅读的媒介方面,以至在阅读的方式方面,都应该说是一种新事物,新的阅读形式,这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出现,不仅合拍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以 “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文化潮流、生活潮流和时尚潮流,率先在内地出版业迈出“低碳阅读”步伐,也是在阅读方式的革新和发展上对阅读文化生活的一种引领,这是否能够在图书出版界、在读书界掀起一股“低碳阅读”风,进而图书出版界、读书评论界、文化评论界乃至广大读者在提倡 “低碳阅读”方面达成共识,是值得期待的。

其实,在没有“低碳生活”这个当代概念的时代,阅读史上的一些读书大家也是在自觉追求一种简朴、本真和实用的阅读生活的。比如英国著名散文家、读书大家兰姆。兰姆十分讨厌那些不计工本、有张扬装裹的豪华图书,热爱读那些稍有破损、略带卷边儿的简朴的图书……然而,当代人的阅读已经完全抛弃了那些读书大家的良好的阅读品德、喜好和习惯,过分追求大开本、精装版、豪华版,还有用皮革、木头甚至羽毛制成的盒子装的“礼品书”。有的读者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图书,开本五花八门,但不少是形式大于内容,留白越来越多,照片越来越多,纸张越来越铺张、奢华、浪费,一打开书,就有一种心疼的感觉,心疼多少树木被白白糟蹋了,而那些简朴小开本则受到冷落。至于一些拙劣的书,文字粗糙、编造煽情,那排放的不是“氧气”,而是“二氧化碳”……这些都可说是“高碳”读物,使阅读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有人统计过,每年有20余万种新书上市,加上旧版本,销售图书达60多亿册。据计算,造1吨印刷书本的纸,需要砍掉17棵大树。虽说现代造纸业多用人工造的工业原料林,但是,仅这些原木料制成纸张、印成书本的过程,就要耗费多少人工费用和资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因此,阅读,应减少图书的奢华、浪费、无用,选择阅读的图书本身是“低碳”的,装帧设计和内容应绿色环保。“低碳阅读”,不仅是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方面践行当代人所倡导的“低碳生活”的节俭、简朴、节制、实用的理念,也是回归阅读的本意。

□许民彤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