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纽约梅隆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霍伊在其发布的最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报告中,将中国房地产市场列为全球三大主要风险之一。摩根大通近日发布报告也称,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国内风险。
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及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他认为,2012年政策和信贷将对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刚性购房需求将会较多释放,房地产不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形成大的冲击。
滞胀难现
记者: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局面使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日益加大,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双双面临滞胀风险。你认为,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有多大?
张立群:现在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明显缓解,不会出现“胀”。一是房地产调控效果已经显现,房价已经结束了快速上涨,而且大部分城市房价都在回调;二是从食品价格来看,尽管因春节因素的影响1月份食品价格涨幅加大,但属于短期现象。从整个食品供给的角度和降低整个食品价格的其他角度,比如降低食品的流通费用来看,未来食品价格的涨幅应是明显下降。
这两大因素决定了今年CPI的涨幅会比去年明显降低。去年全年CPI的涨幅是5.4%,今年估计在3%左右。而PPI的涨幅1月份只有0.7%,和去年12月份相比环比下降0.1%。
这些情况都表明,随着整个经济增速的回调,随着各项需求增速的回调,物价上涨的需求是明显减缓的。所以今年不可能出现“胀”。
记者:有些学者担忧,中国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如果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转变为供给不足型的物价上涨,中国经济就会出现“滞胀”。你怎么看?
张立群:当然我们对物价上涨压力也还要加以重视。一是输入型的通胀压力。欧洲经济和美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发展局面,促使欧美的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二是地缘政治有不稳定的迹象,这也可能对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所以对于输入型的通胀压力还要保持关注。但今年物价较去年下降的大势是确定的。
同时,价格改革的步伐还需要加快,特别是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如果今年我们的物价上涨压力下降的话,这对改革应是有利的时机。而且这一改革的推进可能对某些产品的价格涨幅也有影响。
不会硬着陆
记者:纽约梅隆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霍伊把中国房地产市场列为全球三大主要风险之一,摩根大通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你怎么看?
张立群:房地产不会对今年整个经济增长形成大的强烈冲击。一是购房需求不会出现持续剧烈的收缩。刚性需求在去年主要受货币政策的约束,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今年的刚性需求会比较多地释放出来。这对整个房地产需求是个重大的支持因素。
二是从政策上来看,对自住型的购房需求是积极支持的,刚性、改善型的购房需求有持续增长的环境。
三是从房地产投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开发商现在确实是资金链在收紧,建设进程受到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从政策来看,现在要确保房地产在建项目,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在建项目要加快推进,这对整个房地产投资会形成重要支撑。
记者:你认为今后房地产调控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张立群:今年房地产不会出现硬着陆,整个房地产的发展将在模式的转换当中进入到平稳发展的健康状态。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房地产调控会逐步由政策转向制度,比如像房产税、房产利得税这样的制度建设步伐会加快。房产利得税开征之后,买卖住房的利润大部分要交税,购房投资就没有多少获利空间了,从制度上就被约束住。所以这些制度发挥作用的话,很多政策就可以加以调整,就可以以支持自住型需求为重点来完善这些政策,房地产就会进入平稳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地方基建要稳中求进
记者:近日有消息显示,国内银行获准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展期。但有业内人士质疑,过去10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3/4,不少投资仅仅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如果地方债务展期,银行继续给其贷款,2012年上述情况也许还会继续发生。你怎么看?
张立群:对地方债务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债是干什么事情的?如果做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做的是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这些建设项目还是要支持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证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支持,而且要防止资金链出现大的断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方向。当然,地方很多不合理的无效投资项目一定要坚决停下来。如果这个方向把握不好,很多银行坏账会大量增加。
对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要看中长期效益,不能看短期效益。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是在长时期发生作用,所以它的回收也是要长期来表现的。比如我们10年前在西部建设(002302,股吧)的很多公路,当时都是没有回报的,但是现在来看都是很繁忙,回报都很好。所以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必须要有长远眼光,短视是不行的。
记者:在长期投资项目和短期就能获得投资收益的项目上,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平衡?
张立群: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方的发展也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应该稳中求进,不要追求过快的发展。如果一下把摊子铺得太大,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与缺口。
地方建设要注重长远规划,要根据自身条件来决定。项目建设要依靠长远规划作指导,要强调系统性、配套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