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要客观辩证历史的看待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

 时间:2012-04-27 10:34:00 |  邹东涛 | 字体:【 】| 阅读: 14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为题进行访谈,在线解答“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两大问题。邹东涛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指出:要客观辩证历史的看待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网友“千里之外2006”问到:“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各种思想碰撞交锋的过程,如何科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次大争论?”

邹东涛谈到,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就争论的广度、深度、时间的长度,以及参与争论的人数而论,则以2004年以来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第三次争论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所有方面;出现第三次争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产生的各种问题,已经超越了人民能够忍受的程度;

二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多方面的分歧。

邹东涛表示,争论的价值就在于各抒己见,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理论观点、政治主张和政策建议。这种争论,可能语言“白刃相见”文字“枪炮对垒甚至闹到要去“公堂诉讼”的地步,如毛泽东所说“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那也没有关系。问题总是在争论中理清的,办法总是在争论中出炉的,改革是在争论中不断完善的。

邹东涛指出,在看到争论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今的社会和时代显得更加复杂,以致出现了“妖魔化官员、妖魔化政府、妖魔化党”的声音。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他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些争论。

首先,应该看到,有意见、有气者能够在“骂声”中宣泄自己的不满,理论界能够争论,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的民主气氛增强了,这显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应该进一步看到“骂声”和争论还可能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应历史地看到,我国的改革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无论是党、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都在“摸”在“摸”的过程中都可能踩几脚泥浆、碰几块礁石、陷几次漩涡、呛几口水。这一切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之,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处理之,共同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清理“摸着石头过河”的中水深、水速、漩涡、淤沙、泥浆、礁石的情况,开拓未来,为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修桥建路。

最后,必须用历史辩证法分析和评价改革开放中的负面问题。历史的渐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无论个矢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产生了一个总结果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变革与进步。改革不是某个单项的体育运动,一鼓作气就能获得优胜,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和成就,也必定有坎坷、曲折和代价。我们只能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不能两利相权舍其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新体制还不健全的伴生现象,这些负面问题只能靠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而倒退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还要使全社会都知道这个道路:任何历史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旧的争论过去了,还会产生新的争论。矛盾和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邹东涛总结说,既然有争论,我们就不必回避,不能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而必须面对和正视,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该“啃”的“肉”基本上都“啃”完了。留给现在和今后改革攻坚的任务,大都是难度较大的环节问题,是啃硬骨头,对此,大家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