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是否正在走向冲突,广受人们关注。国内外均有专家、学者著书或撰文发表看法。有的观点认为,中美冲突是命中注定,战略较量不可避免;也有的认为, 中美必有一战,战争的危险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大。这些判断的产生是基于对历史上大国崛起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变化、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内外政策演变和当代国际格局、中美两国内外政策走向预测的大量研究和分析,因此媒体和智库不时发表类似文章表示认同。这种观点最主要的依据和推理大体有:1. 从历史上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崛起后,逞强称霸势在必然,容易与守成大国发生冲突;2.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掌控着世界政治、安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主导权,决不会容许与崛起的中国分享;3. 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同,必然发生冲突,侵蚀两国经济领域的共同利益;4. 中美战略互疑,可能导致全面冲突,并且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从欧洲东移亚太,目标是围堵、遏制、威慑中国;5. 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个别热点问题关系中美重大利益,处理不好可能引发中美冲突。
的确,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美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导人经常就对华政策发出不同声音。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政策宣示与实际行动时常大相径庭,是遏制中国,还是乐见中国发展,难以让人理解。关于中国,冲突论担心中国宣示的和平发展道路只是为了发展,是一种策略,和平发展难以真正实现。但是,充分考虑时代特征和科技革命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观察中美是否走向冲突的前提,充分估计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强大力量及其对决策者的影响,以及中美两国追求共同利益而不断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是正确判断中美是否走向冲突的基础。纵观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中美在竞争和较量的风雨中走向协调和合作势在必然。本文试图解析中美可以而且必须避免走向冲突、实现合作双赢目标的复杂原因和可信依据。
中国崛起势在必然,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总量数千年来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只是在工业革命和外国列强入侵后的100多年里落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繁衍,展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计划到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届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但6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性大趋势。观察中华民族5千多年的发展史,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既不会感到担忧或惊讶,也没有理由唱衰中国,断言中国崛起会中途夭折,中国会像日本和德国那样,永远被美国甩在后面,无法赶上。
中华民族有着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希望天下太平,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扩张,不称霸,无意挑战、更不可能取代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决不会主动挑起与美国的冲突。中国政府和人民言必信,行必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以实际行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因此,中国的国力、军力走强是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力量在增强。中国国力军力越强大,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障。对中国崛起的担忧,那是杞人忧天。
尽管如此,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朝野都有人认为是对美国的威胁。在他们看来,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中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综合国力和军力不断增长,是世界上唯一有潜力挑战美国一统天下的国家。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然会与守成大国美国发生冲突。尽管中国一再声明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无意当领导,他们仍然对中国充满着疑虑,担心有朝一日中国在国力、军力和科技实力等方面超过他们。当然,看到他国超过自己,有些不快、担心、甚至疑虑也许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都有调整心态、相互适应的过程。当我们真正看到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科技革命的强大力量,就会深刻体会到,当今世界与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大不相同了。经济全球化的启动和深入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国际关系以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的根本基础,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利益交融程度之高,是历史上没有的。中美关系已经发展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同时,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大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一种新规律的制约。大国之间有序或无序竞争、展开长期的战略性博弈客观存在,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大国都绝对承受不了大国之间的全面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国之间,包括盟国之间、盟国与非盟国之间,战略互信是相对的。尽管中美两国在战略上还存在猜疑,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两国也会因此发生矛盾甚至碰撞,但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协调、合作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性大趋势,是中美两国的唯一出路,没有别的选择。
世界历史性大势决定,中美坚持协调和合作的大方向
二战后,美国迄今未对任何世界主要大国动武。美国与苏联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大冷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均未对对方动武。诸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那样,双方剑拔弩张之事时有发生,但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对于苏联解体,不少美国人说他们取得了胜利,各国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并找出数十种原因,大都并不认同苏联解体完全是美国的胜利或完全是由美国造成的。不过,有一个事实大家都公认,那就是,苏联不是美国用武力打败的。
冷战结束后,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进一步加强,超强军事实力称雄全球,不遗余力地实施为子孙后代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家安全战略,频繁发动战争。世界上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接连不断,动荡因素有增无减。大国之间增强综合国力,抢占军事装备制高点等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各样的利益碰撞此起比伏,但对话、合作仍是他们相互关系的主轴。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相对稳定,相互借重,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克服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困难,尽快恢复或保持本国经济增长是他们的主要政策取向。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促进繁荣、改善民生,仍是当前国际大趋势。
二战以来国际关系的上述特点表明,受倚强凌弱本能驱动,美国频繁对没有反击能力的中小国家动武,而权衡利弊得失并受世界上制止战争力量上升的牵制,美国却避免了轻易对任何大国动武,因为这两种动武根本不在同一层次上,对美国利益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美国对像当今中国这样的大国动武是难以想象的,决策过程是长期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十分艰难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庞大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涉及面之广,相互利益交织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单凭中美之间某一领域的分歧、某一问题上的摩擦就断言,中美必然走向冲突,不能反映整个中美关系的客观走向。
中美关系60多年的历史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宝贵财富,将给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正确把握中美关系大方向提供有益的启迪。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美关系变得极其重要复杂,两国共同的重大战略利益、经济利益与战略互信不足、意识形态差异并存;但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而各种各样的分歧此消彼长。60多年来,尽管两国关系跌宕起伏,经历风雨,从敌对到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不断持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给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世界和平与繁荣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中美关系在波澜起伏中前行的大趋势是十分清晰的、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
更重要的是,两国已经从60多年互动的历史中吸取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首先,中美两国现在几乎一致认为,1949年至1972年两国处在敌对的隔绝状态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再回到那样的状态是愚蠢的,不得人心的。
其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企图遏制中国,害己又害人。尼克松总统访华后的40多年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几次大动作,对美国来说,都以得不偿失的结果而告终。无论是1993年7月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5月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还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对华实施系列制裁、策动台海危机,对两国正常贸易关系附加政治条件,都给中美关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美国利益受损,却未能阻止中国发展壮大的步伐。他们现在表示,美国乐见中国繁荣、强大,并愿为中国发展铺路。
第三,两国扩大共同利益的愿望强烈,空间巨大,表明中美关系内生动力充足,前景良好。两国快速发展的经贸关系给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就业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举世公认。两国凝聚共识,在维护世界和平、治理全球经济、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合作造福世界人民的事实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世界的和平、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离不开中美两国政府的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四,中美关系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面临一些积极的新情况,有利于矛盾的和缓与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中美双方都强调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赞扬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有利于中美缓解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有利于最终以和平方式由台湾海峡两岸自己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台湾节省军费开支、降低军备采购需求。美国就售台武器自己设置的基本依据已经瓦解,各种翻新的辩解越来越苍白无力,已难以持续。再如,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对中国政治体制和执政理念的认知也出现积极变化,美国、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被认为是这种变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和美国民主党、共和党正式建立党际交流关系是中美关系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至今已举行了三次高层对话,就执政理念、中美关系等坦诚地交换意见。中美双方的三个政党高级官员相互尊重、平等地坐在一起对话,与几年前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不相往来的状态比较,可谓是一大进步,再与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度出现的“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肆意迫害本国政府内“共产党”的麦肯锡主义比较,更使人意识到时代和中美关系已发生了何等深刻的巨大变化。中美政党高官坦诚交流,无疑使人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增加了信心。
第五,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从高层到各个政府、民间部门已建立了60多个交流机制,协调、合作渠道畅通,危机控制、化解能力空前加强。双方深知,中美一旦发生冲突,即使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只经历极短时间,就会给中美关系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给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给世界的经济和国际金融稳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为了世界和平和人民的幸福,也为了中美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两国在关键时刻能以大局为重,尽力避免那怕是极短时间、极小规模的任何冲突。应该说,中美双方都做出了努力,战略互信占了战略互疑的上风。可以期待,将来会做得更好。如果不是这样,中美在建交30多年的时间里,双边关系早就经历降格或破裂了, 而不只是在数周内双方同时没有大使在对方首都工作那样糟糕的困局。
科学认识中美是否走向冲突的问题
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苏联解体后,美国用兵仍十分频繁,但没有与主要大国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近来美国高调声称战略和军事重心东移亚太,武装部队总司令还亲自到亚太要地部署,强调将强化与日本、韩国等的传统军事同盟、宣布驻军澳大利亚、首批海军陆战队已经到位常驻,并寻求在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增加常驻兵力或重建军事基地,调整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和兵力部署,并借口为应对朝鲜的导弹攻击,企图在亚洲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国内外有专家学者认为,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剑指中国、构筑多重包围圈、牵制中国的军事行动。这种从两军长期对垒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也不能得出两国必然走向冲突、而没有别的选择的结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但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要真正完全知彼知己是十分困难的,在情势急剧变化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尽可能从多角度对美国战略调整进行观察和研究是有益的。
从政治、外交和经济等不同角度看美国将战略和军事重心移至亚太,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已经看到亚洲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潜力,有意加大投入,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中国是亚洲大国,地位和实力均在不断上升,自然是美国想获利的最重要来源地。至于美国想通过围堵、遏制中国获利,还是想通过与中国协调、合作获利,目前的状态是两者兼而有之。
首先,必须看到,中美两国人民是相互友好的,他们从心里不愿看到两国交恶;特别有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教训后,两国走向冲突或战争更难以变成现实。
其次,美国决策者目前虽然有了以重心东移亚太为内容的全球战略调整计划,但是计划的实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在美国因经费拮据而逼迫实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要在亚太地区大干一场不是那么容易。在国际局势正经历大动荡、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以及现代作战空间和式样变革一日千里的情况下,美国仰仗超强军事实力、美元霸权和超群科技智力继续称霸全球的战线过长,困难越来越多,难免顾此失彼。固守一霸地位已捉襟见肘,主动出击,也大都只能在战略谋划、策略或战术层面。美国在亚太搅局、给我国制造点麻烦、增加我国崛起成本也许是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具体表现。
第三,美国反复表白,重视亚太是为了亚太力量的再平衡,是为了亚太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一些亚太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在亚洲独大。事实上,中国奉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的政策,与亚洲国家和睦相处,决不会在亚太坐大;而美国应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在亚太的建设性作用。美国在亚太维护和平的言行会受到欢迎,但破坏和平与稳定的言行不得人心,难以得逞。有理由相信,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应该是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所有亚太国家的共同愿望和目标。中美理应在相互尊重对方在亚太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合作。
总之,为了追求和平,防止战争,造福人民,中美两国只有继续共同努力,同舟共济,创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朝着永不兵戎相见的大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