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人们在祭奠先辈的同时不仅会联想到殡葬制度改革问题。近年来各地推出的一种新的丧葬形式叫做绿色殡葬,又叫“环保葬”、“生态葬”和“绿色葬”。绿色殡葬主要体现在安葬方式上,就是不用棺椁、不建墓室,而是利用墓园区内的林木、草坪和墙壁等,将骨灰深埋入土或不保留骨灰将其撒入江河湖海。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出了绿色殡葬问题。他们认为,大力推行绿色环保殡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是,我认为这种把逝者火化之后安葬骨灰的改革称之为绿色殡葬至少不能算是有很大新意。如果能够选择安葬逝者的宜林地,把没有得传染病去世的死者,不用火化直接用可降解的装尸袋包裹后埋葬,在逝者埋葬处土地上捐种纪念树。得传染病去世的病人为了防止病菌和病毒扩散传染,必须将尸体火化之后才能实行绿色埋葬。这种消除火化弊端的新型殡葬才能算富有新意的绿色丧葬(新绿殡葬),或称低碳殡葬。新绿殡葬比起火化后的绿色殡葬可以有很多好处。其一,可节约火化燃料造成的碳排放,减少尸体火化造成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空气污染。其二,把死者的尸体变废为宝,让被埋葬逝者尸体的有机质转化为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其三,可以建立绿色环保的逝者纪念树林,让丧葬地变成有纪念意义的新生绿化林地。新绿殡葬的存在的问题是在大城市郊区没有足够的土地建立安葬林地。在太远的地方设立安葬林地,死者家属远距离运送死者尸体进行异地安葬又不方便。新绿安葬只适合有足够宜林荒地的中小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绿安葬也可以看做是对土葬的一种翻新改良,正如生物质发电和炼油是对薪柴利用的翻新改良一样。
人类的殡葬方式是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从农业社会的土葬到工业社会的火葬是殡葬方式的变革,从工业社会的火葬到创新社会的新式殡葬也是低碳经济带来的变革。未来的殡葬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总体而言,减少能源和燃料消耗,减少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减少土地的不合理占用,都是殡葬改革应当遵从的方向。殡葬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鼓励创新,积极探索,不能搞一刀切。实行殡葬改革探索的基本前提就是打破对火化殡仪馆建立的殡葬模式的迷信和依赖。逝者的器官捐献属于尸体利用、逝者的尸体埋葬肥田也是一种积极利用。只要有利于低碳环保、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任何殡葬改革的创新都是值得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