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正伟温哥华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10月15日在全球商报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上表示,由于经济结构不稳定,中国经济需要减速,如果中国GDP依旧保持9%以上的增长将会有风险。
对于有分析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达到9%或以上,曹建海对此不表乐观,相反而言,如果中国增长在9%以上则需要提防经济风险,因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例如,虽然中国在将经济增长转变为以内需推动为主的结构,但是,通过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比重不高,而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来自政府的消费行为,因此这并不健康。他认为,中国面临经济减速的问题。
作为2011全球商报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的主题演讲嘉宾,曹建海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的演讲。
按「十二五」方向拓展国际
他表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壮大,国际投资活动日益增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又称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此外,中国企业的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经营方式更加多样。
他认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要发挥自身具有的潜力及符合中国「十二五」时期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向,例如境外投资合作;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合作;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创建国际行销网络;民营企业国际合作;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这个方向是基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一种符合实际的选择。
「走出去」不能照搬国内模式
他指出,虽然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经济结构呈明显的粗放、落后特征且调整缓慢,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大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许多企业缺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营总体战略,人才和经验不足。在经营效果、风险防范、质量服务等方面都多有不足。首先,2009年来的国进民退、经济泡沫化和产业粗放化,部分企业还主要靠政府支持在国际上竞争,还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者。由此,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近几年实际上是在下降的;其次,中国制造业仍具规模和成本优势,但在质量、品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劣势明显。著名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2011年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除中国台湾地区的HTC公司外,中国大陆企业无一上榜;第三,中国制造业遭遇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困扰,工资快速上涨可能导致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的逐步瓦解;第四,中国国内企业在诚信和社会责任,众多企业商业盈利模式遭受国内外的普遍质疑,例如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模式、网络游戏模式、奶制品和食品行业潜规则问题等;第五中国且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论文和专利数量多但缺乏实质性创新,对产业发展无推动意义;第六、中国在企业家形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缺陷,难以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不能简单照搬国内经营的商业模式和社会责任模式,既应重视企业经济效益,重视品质服务以及适应当地市场需求,也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有利于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促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