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4月28日的“第三届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投资者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论坛上表示,印度小额贷款危机根源之一在于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安德拉邦占据了30%,且50%的小额信贷都集中在了印度的南部。杜晓山从行业、操作、政治三个层面解读了印度小额信贷危机。
全文实录如下:
杜晓山:印度的农村金融,由于服务不足,因此产生了政府鼓励妇女小组和银行对接的模式,接着又产生了商业化的和公益性的小额信贷,发展非常快。当然发展非常快是在印度央行基本支持的态度下发展起来的,然后产生了很大的竞争。最后,导致了邦政府和媒体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负面的一些做法。当然这个过程中,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客户的过度的负债,所谓过度的负债。而各种机构又采取了不当得收贷形式,造成了贫困群体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与之相对应的又出现了一些自杀行为,当然刚才大家讲自杀行为并不是纯粹的由这些机构来承担,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严厉的政策,使整个局面失控,形成了多输局面,就是没有赢家,大家都是输家,而穷人则失去了贷款的资格、权利和机会。而小额信贷机构坏帐率大幅上升,整个的小额信贷领域出现了严格的危机。
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实际上印度的情况不要一概而论。印度的问题主要是在安德拉邦,其小额信贷规模占全国的30%,另外两个邦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三个邦都在印度南部,就是三个邦占了全国小额信贷的50%的份额,也就是说印度小额信贷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小额信贷发展的不平衡性会是矛盾的根源之一。印度的问题就是在安德拉邦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它的利润率高,投资者、银行,包括私募基金,国际的投资者都热衷于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率,最后问题出在安德拉邦。而别的地方,其实印度其他邦的小额信贷服务跟我们国家一样,是很缺乏的,尤其跟中国的中西部一样。所以这个问题要看到它对我们的差别以及和我们的相似。
另外一个差别,印度小额信贷的单笔贷款,基本上是1100美元或者是以下;而中国现在谈小额信贷,动辄几百万、上百万、上千万,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面要讲清楚什么是小企业贷款,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上谈的小额贷款。昨天也有人提到的这些问题。这些我简单的理出几个我们可能相同和不同的方面。
那么对中国的经验教训,因为刚才印度专家基本上把几个理由讲的很清楚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括一下我认为印度小额信贷的几个原因。我简单的说一下。安德拉邦,严格说应该叫安德拉邦严重的小额信贷危机是在行业、操作、政治三个层面的因素结合形成的后果。
就行业层面来说,出现的问题:第一是安德拉邦等地小额信贷缺少有效监管和规制,又是一个高度竞争,甚至有人认为是过度竞争环境,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出现了过度规模增长和追求短期利润的冲动和行为。第二,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期待其投资的高回报率,导致小额信贷机构产生追求短期利润的压力,他们均忽视了小额信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是从行业层面上讲。
就小额信贷机构操作层面而言,出现的问题:一是仅以简单化的方法和少量标准化的产品运作,使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符合客户的需求。第二,追求高生产率,信贷员负责过多的借贷客户,导致机构员工和客户间应有的密切接触大幅减少,也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第三,由于只能开展贷款业务,不能吸储,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只能依靠资本市场等方法融资,融资成本高,且与客户的关系不稳定、不密切。第四,客户多元化,也就是多机构的借贷导致过度的负债。第四,苛刻严厉的和不适当的收贷行为,造成客户难以承受的压力。第六,能力建设跟不上规模增长的速度。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能力松驰或者不健全。
就政治层面因素而言,出现的问题是:第一,选举政治、选票政治的作用,政党间的竞争和政客自身的利益驱使他们为拉拢选民争取选票,而不惜牺牲小额机构的利益,实际上也损害的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利益,和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第二,一些媒体对发生事件不当渲染和不实信息传播,有意无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基本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