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虽然各方都预测2011年GDP增速将比2010年有所放缓,但仍不排除2011年GDP增速超过2010年10.3%,并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同时,通胀走势也可能未如各方预料的至年中缓解,全年“前高后低”,反而最终出现“前低后高”的形态,因此对通胀“不可掉以轻心”。
刘树成说,当前正处各级政府换届以及建党90周年的时点,2012年又将召开党的“十八大”,这些重大的政治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再加上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有大量的热钱、快钱勇于投资。如果对这些推动因素处理得不好,有可能把经济增长速度由偏快推向过热,而这也是助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他表示,美元走贬推动大宗农产品、原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特别是近期中东、北非政局动乱,对于油价上涨的影响太大。因此,还需紧密跟踪这些国际冲击对物价的影响,才能判断下半年的通胀形势。此外,如果旱灾严重,影响加大,甚至不能实现丰收,那么也将助推物价上涨。
中国人民大学同日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也称,如果考虑到房价没有充分计入CPI、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物价是在2007-2008年高位基础上的继续上涨以及行政价格管制的干预等因素,当前的通胀形势可能比CPI所显示的更为严峻,已经接近甚至高于2007-2008年的通胀水平,通胀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刘树成对此提出,当前较低的市场管理水平和对通胀预期的治理不到位都要为通胀率高企负责。
他表示,近期一些小品种农产品价格上涨之所以会一下带动农产品整体价格上涨10%以上,与市场管理不力引致投机、刺激流动性有很大程度的关系。此外,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政策采取的种种综合治理措施也不仅仅是要对已经发生的3%-4%的物价涨幅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要对通胀预期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