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开始由升转降的“拐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现在谈拐点为时尚早。
“究竟怎样看这个‘拐点’问题呢?这涉及到经济周期波动的波形问题。”刘树成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波形图。在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波形比较简单,即一起一落,在一个周期内也许只有一个高峰,也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波形,因此中间的微小起伏不宜称为“拐点”,而可称为“高位调整”。因此,如果中国在2008年GDP增长率放缓,不能断定就是“拐点”,更有可能属于“高位调整”,现在尚不宜下结论。
刘树成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2007年,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达11.4%,成为第10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第8年。1999年是第9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年份,经济增长率为7.6%。2000年、2001年、2002年这三年,经济增长率分别回升到8.4%、8.3%和9.1%,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年均增长10.6%。
经过分析,刘树成发现,与前9轮经济周期相比,从200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他说,在中国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两年,而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现在已持续8年,即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已连续8年在8%至11%左右的区间内平稳较快地运行。这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或者说出现了良性大变形——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刘树成也谈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他表示,从经济波动的历史规律来看,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如果经济过热,就要大调整;大调整就要大下岗,出现经济的大波动,而且物价上涨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刘树成认为,实施“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全符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