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外贸形势分析

 时间:2012-05-17 10:58:00 |  隆国强 | 字体:【 】| 阅读: 141

上投摩根之高校论坛之三——“全球经济僵局中的新趋势”主题论坛于2010年9月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凤凰网财经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报道。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隆国强发言实录。

隆国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经济观察报的文总,王总,各位晚上好!非常荣幸到清华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是第一个发言的,先抛一点砖头,先讲一讲中国在今年以来外贸发展新的情况和对全年的展望。

讲三个问题,一个就是现状,一个是主要因素,第三个就是全景的展望。

前八个月中国进出口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进出口总额18700多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不管你看哪个国家的数据,40%的增长率都是非常强劲的,不多见的。其中出口增长了35.5%,进口增长45.5%,贸易顺差比去年略有减少,减少了15%,这个顺差的减少是在去年已经大幅减少的基础上继续减少。

8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了34.4%,比上个月略微放缓3.7个百分点。进口增长35.5%,比上个月大幅度增长了12.5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和上月相比,环比减少30%。

这是前八个月进出口发展情况,这是从2008年开始,刚才文总讲两年前同一天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爆发了金融危机。我们2008年原来在20%到30%的增长率,一下变成负的增长,负的20%-30%。进口波动可能更大,去年1月份进口增长是负的4%,逐月抬高,到今年年初曾经高达80%的增长率,然后逐月回落。

大家肯定会想原因何在,一会儿再分析。

除了总的增长方式以外,不同贸易方式表现还是略有差别。前8个月,一般贸易增长43.3%,一般贸易是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一般贸易这是一个综合的词,如果不学外贸不会懂,实际就是指通常你们脑子里理解的对外贸易,就是一般贸易。就是一个外贸公司去买了东西,进口了,这是一般贸易的进口。或者说一个外贸公司加工了,或者收购了再卖出去。为什么会提出一般贸易的概念?因为中国一半左右的贸易是所谓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这个词只有中国有,全世界没有,你到外国去讲,人家听不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们为了能够参与全球分工,当时我们关税非常高,40%-50%的关税,如果没有特殊的政策,有一个工厂在中国,它要先采购零部件,在中国加工再出口。但如果我们有50%的关税,那意味着要先交50%的关税,然后再出口。如果你收那么高的关税,那肯定没有人愿意到中国来办厂。如果不收税,中国政府也不愿意。中国既要保护国内市场,又要参与国际分工,怎么办呢?当时中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加工贸易政策。什么叫加工贸易政策呢?如果一个工厂在中国,你跟中国海关说,我要进口这些货,这批货的目的是何在,不是拿到中国卖,是在工厂加工完以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去,就是加工以后再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你进口的关税就减了,这是保税政策。在海关登记一下,就不用交关税了。在1994年有了增值税以后,增值税也不用交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今天中国是世界工厂,跟我们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出口的目的挣了外汇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工业化,我们需要进口技术、进口设备。在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出口竞争力很弱。加工贸易谁来干呢?当时很多工厂从日本、韩国、台湾搬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个别年份一般贸易是有顺差的,绝大部分年份一般贸易都是逆差,它是花外汇的。我们整个进口里面27%-28%买的是原材料,包括木材、铁矿石、石油,都是初级产品。现在中国贸易结构跟发达国家一样,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制成品,我们出口95%是制成品,现在我们是挣了外汇买资源。加工贸易就是把全球的生产网络,或者说把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管理、品牌和国际营销的渠道,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这样形成了中国在劳动密集环境的增值,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把我们的劳动卖出去。加工贸易表面上看卖的是商品,实际在中国来说卖的是劳动,因为你卖服务卖不出去,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或者像印度那样搞服务外包,我们的劳动力不得不附着在商品上卖出去。表面上看我们卖的全部是制成品,但增值主要是劳动力。如果没有加工贸易,几千万农民工,加工贸易创造了非常初级的劳动机会。

前8个月两种不同的贸易方式表现是有差别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都比较高,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相对来说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你看到这个逆差,一般贸易出现了300多亿的逆差,而去年同期只有1亿的逆差。加工贸易顺差达到1950亿美元,增长了21%。那么也就是说,还是保持了前30年加工贸易赚外汇、创造顺差,一般贸易用外汇。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说谁好谁坏,不是说赚了外汇就好,如果说搁到十年前,我们当时紧缺的是外汇,那时候赚了外汇就是好的,现在这两种不同的贸易方式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不过运作方式不一样,当然对国家的意义也是不一样。加工贸易创造外汇,没有人来用,那就变成了买美国国债,贬值。我们两万多亿外汇储备,关键是看怎么花得好、花得有效,使短期和中长期增长更有效率。

另外我们看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欧盟现在是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3000亿美元,增长了36%,中美双边增长了32%,中日增长了34%,跟总体增长速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情况不一样在哪儿?我们对欧洲、对美国都是享有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对日本我们是逆差的,因为中日双边统计不一样,有时候日本人统计,认为他有逆差。因为我们有一些贸易是经过香港中转的,所以双边统计有比较大的逆差。近期日本经济稍微有点起色,主要是对华出口增长,这和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关,对中国出口高级轿车、数控设备等等。今年1月1号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安排生效,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增长47.2%,比整体高10个百分点。这里反映了自由贸易安排在刚刚开始生效的时候,确实对双边贸易的增长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

为什么会保持这么高的增长呢?放在全世界,全球数字还没有出来,我估计也就是百分之十几,中国为什么达到35%呢?这里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刚才文总讲了,现在要讨论僵局,大概三个星期前,勃兰特说美国经济是罕见的危险脆弱。但是不能否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美国经济反弹速度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当时大家说的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拿这次危机和1929年、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我记得去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请了海内外专家到我们那里开了闭门会议,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走势、全球经济的走势。当时观点是五花八门,但总体观点是比较悲观的。但是大家看去年三季度、四季度,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数据好得很,二季度数据也很好,但修正以后掉了很多。现在大家又很恐慌,讨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这个风险可能会有。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但全球经济的走势确实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为什么超出预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货币当局,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在危机爆发的时候,采取了政策的措施。这些措施短期内是有效的,比如尽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后患无穷,会产生很多后患,比如美国危机爆发以后,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反弹很强劲,非常快,这对恢复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一年多,恐慌过去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是金融恐慌,觉得世界末日来了,不敢花钱了,消费大幅度下降。到了后来憋了一年以后,我们上次跟美国来的经济学家聊天,他们说消费者憋了一年,发现没有那么可怕,日子还得过,美国的妇女说一年都没买新衣服了,得补补自己的衣柜,得补补库存,所以消费还是存在的。即便是二季度,美国消费还是增长的。

我5月份在清华当了三个月的学生,非常荣幸,清华这儿结束以后,又到哈佛当了5个月的学生。在5月份我去逛了他们商场,我觉得也很冷清,陪同我的人说这已经很好了,你不能看商场里多少人,得看有没有停车位。我们不能拿王府井[28.16 -0.07% 股吧 研报]的人跟人家那儿的人比,要看人家的设计。当然欧洲差一点,日本也差一点,但总的来说,它确实已经度过了危机爆发初期的恐慌。恐慌过去以后慢慢步入正轨,去年底需求慢慢就上来了。这些需求带动了出口。

第二个,中国企业相对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为什么这么好,特别是展望未来,这点一定要谈进去。影响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有很多因素,汇率、企业竞争率等等,欧元升值、贬值,日元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还是变化挺大的。这是一个因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真正最主要的是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出口市场出现了洗牌,竞争力差的企业大浪淘沙死掉了,死了很多很多的企业,中国也死了很多企业,你们去沿海一带看看,危机爆发的时候,也死了很多企业。但也留下了很多企业,我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座谈的时候强调,要保出口,但更重要是保出口企业,这是革命的火种,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看这个企业瘦小,但别让他散,骨干不能走,企业不能散。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或者说活下来比别人多一些呢?得益于两个方面,得益于经济增长,四万亿刺激计划,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是最快的。靠国内市场,使很多出口企业活下来,这是很关键的。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到东莞去,一个做家具的老板说,我原来给别人贴牌100%出口。危机爆发以后,到国内市场去看,品质、材料、工艺什么都不如我,唯一的就是比我贵,那他就有信心了。国内市场很强劲,出口企业靠中国国内市场让他避免了灭顶之灾,可能瘦了,但活下来了。还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融资、贷款等各种各样的支持。

到苏州调研,苏州地方政府的官员在危机爆发最厉害的时候,陪着在苏州外企老总到总部,说我们地方政府怎么支持企业。外企全球有很多订单,到全球各个地方生产,现在订单大大减少,还可以分布在各个地方来做,但也可以集中在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才能让他整个企业在危机中扛得住。地方政府这么积极的态度,加上中国确实有低成本加工的优势,大量订单挪到中国来。可能把马来西亚的工厂关掉,把订单集中到中国。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当风暴过去的时候,洗牌的结果是中国企业活下来的更多。当需求开始恢复,消费者预期开始稳定的时候,中国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为什么跑到沿海去?招工,出口企业觉得订单做不过来,但全球订单增长没有那么快,为什么?原来十家企业做,现在变成五家企业做,就忙不过来了。

经过这场危机,经过这场危机的洗礼,中国出口企业相对竞争力反而增强。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判断未来我们出口形势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去年的基数,基数非常之低。这个柱状图是每个月实际的出口金额,这是增长率,不管看柱状也好,看线条也好,去年是一个负增长,百分之二十几的负增长,今年是在一个很低的基础上算增长率。如果跟2008年比,2008年是出口最快的时候,大概只有6%左右的增长,我们已经恢复到历史最高,但为什么是35%的增长率呢?就是因为上一年的基数太低。这是统计因素。这对我们判断未来的走势是很关键的,去年12月份我们出口增长由负转正。当然还有一点政策因素。

我们考虑到全球因素,考虑到基数,首先一个判断,出口一定是一个前高后低的态势,加上外部经济在减速,我们还不敢说二次探底,但确实是减速,很关键的是基数在变,基数迅速抬高,所以一定是前高后低的走势。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长率会明显回落。但前8个月已经那么高了,尽管前高后低,但整体算下来还是很高的。

我个人认为仅仅就进出口来说,短期来说没有太多值得我们关心的事情,但是我们有很多远虑,长期需要担心的问题。我们可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说前30年我们依赖低成本的制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低成本劳动力,靠这个赢得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慢慢结束了,慢慢削弱了,土地成本在上涨,未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成本要内陆化。在短期内还有一个空间就是我们的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劳动成本上涨。但如果从中期或者更远一点来看,我们必须要找到接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是所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点。我们靠企业的创新能力,靠企业的管理,从中期到长期来看并不乐观。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讨论很热烈的话题,就是中等收入线条。你会发现有一些国家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很顺利进入高收入,这是成功的。但还有一些国家,从低收入很顺利进入中等收入,但是到了中等收入以后,经济停滞,出现了很多问题,金融危机、社会动荡、政治动荡,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接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怎么能够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里面赢得国际竞争力,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跨不过这个坎,在中国也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近忧的情况下,我们要多考虑一点远虑,现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为未来接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观众提问:隆老师你好,感谢您精彩的演讲。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四季度外贸趋势会是怎样的走向。第二个问题,在即将讨论的“十二五”规划中,您认为外贸方面的重点会是什么,对加工贸易有怎样的影响?

隆国强:刚才我已经讲了四季度的出口增长率会回落,但当月的出口额还是会增长。也就是说,环比会增长,同比也会增长,但增长会回落。“十二五”对外开放里面有很多新的东西,我这个部门去年有幸参与了“十二五”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当然有很多部门都在做类似的研究,去年国家也动员了很多部门在做。我们在讨论“十二五”开放战略,要考虑几个点,一个是国际环境,什么机遇、什么挑战。第二个,要考虑中国发展战略,开放只是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不能说一马当先,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是对外贸易,你要围绕你的战略,怎么服务于它。未来中国要做什么呢?实际国内发展战略正处在一个调节状态中,现在是围绕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30年我们做的那套要慢慢改变。总书记一次演讲里,讲转变科学发展观,用了52个加快。从原来靠大量投入,现在希望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要有所改变,但不是说五年就完全能够改过来。然后环境,增长应该更绿色一点,资源消耗能够更少一点,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来让全民分享,要建和谐社会。创新增长、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外贸怎么办?外贸实际就是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它的含义是什么,我能跟你说出十种不同的理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央文件提了那么多年,到底是什么含义,各种各样。比如有人说把加工贸易变成一般贸易,有人说把沿海挪到中西部去,还有外资变成内资,有不下十种理解。

我就是说说我的理解,不管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其实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全球化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中国就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我们转型升级实际就是往两端提升。前端就是多搞研发、多搞创新,要有知识产权,要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更高的附加价值。后端就是向服务环节,所谓的管理、服务,包括品牌、渠道、物流、金融服务等等。我理解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或者整个贸易的转型升级,就是提升贸易在全球分工的价值链中的地位。据我所知,“十二五”的主线应该就是围绕这个。谢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