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许起科:凝聚共识方能形成改革合力

 时间:2012-06-12 15:27:00 |  许起科 | 字体:【 】| 阅读: 145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阻力在于没有共识,改革的成功在于凝聚共识。

没有共识注定了发展的停滞    

谈到改革话题,人们首先想到往往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如果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的方向,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改革的提出应是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宣布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经济文化的需要,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是基于当时我国在经历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全面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必须之举,无论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还是民众生活改善都是迫切需要的。八大所确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既反对冒进又反对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八大所确定的路线就是改革开放路线的前奏曲。这种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对于在几十年后品尝到解放生产力甜头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值得称颂的。

然而,八大所确定的发展经济的路线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仅仅过了3个月,就失去了执行力。因为党内高层对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没有形成共识,并由政见之争,演变到后来的路线斗争,直到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国策。

凝聚共识让改革形成合力    

1.用“大讨论”凝聚共识

为了尽快改变“十年内乱”所带来的困境,尽早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让思想交锋,让观点碰撞,在交锋和碰撞中凝聚全党共识,从1978年6月到11月,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通过讨论,扬清荡浊,统一思想。也正是党内共识的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路线政策方针的实施铺平了道路,中国迎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2.“南方谈话”呼吁共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倒帜易和中国“八九动乱”造成的思想困惑与混乱,加上 1989年开始的 3年治理整顿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新的政治领导集体的刚刚形成,人们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何处走及怎样继续走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焦虑,围绕是姓“社”还是姓“资”,影响我们的是“左”还是“右”展开了争论,在争论中,改革显得失焦乏力,发展呈现出徘徊。

为了推动改革开放进入高潮,消弥争论,帮助大家摆脱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抓住发展良机,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1991年末和1992年初,邓小平开始了南方之行,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破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计划与市场的僵化理解,摆脱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偏执羁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为推进改革形成共识起到了强力的推动。

3.当前迫切需要重新凝聚改革共识

昨天的历史转折,关联着今天的发展情势,影响着明天的发展方向。沿着既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深化改革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形成共识比过去更难更迫切。相比过去两次改革,如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推力、诉求、难度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改革共识形成的推动力来看,改革首先必须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邓小平推动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中央高层进行,他当时强调“谁不改革谁就下去”,“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的这种意志促成了高层的转型,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很快形成了一个旨在改革的强大领导层,因为高层有了政治意识,就有了改革共识。但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他们都是在全党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的政治强人,而其后党的领导方式为集体领导,没有了政治强人,只有领导核心。要深化改革,党必须成为改革的主体,必须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

从人们的利益诉求来看,当前形成改革共识具有相当的困难。改革初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比较简单,利益诉求还比较一致,改革举措容易凝人心,改革成果能给大家都带来利益。30多年过去了,在利益导向机制与传统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情况下,人们的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团体驳杂,已经形成利益多元化。任何一个层次的改革,都会涉及不同阶层的利益,改革的阻力与动力,可能随着改革深化而转换。是满足一部分期待还是大多数民众的期待,事关我党执政之基;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抑或边“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都存在着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触动既得利益,必定困难重重,在不同的利益间寻求平衡,才能形成改革的共识。

从改革的难度来看,形成共识充满挑战。客观地说,改革开放30多年,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改的。通俗地说,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过去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改革初期,改革处于“浅水区”,还可以“摸着石头”,如今改革的领域,已进入“深水区”,“河中的石头”已不易“摸着”,深层次的改革是我们以前未曾有过,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改什么,如何改,需要我们凝聚共识。

4.领会“南方谈话”精髓,寻找新的共识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就越大。只有冲破阻力,奋力过关,才能走上坦途。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倡导的伟大变革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含义。但若究其核心,精髓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为了谁”。关于为什么改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破解“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体现,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更是我们深化改革、落实“为了谁”的出发点。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一方面体现我们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最易形成广大民众对深化改革的共识,实现人民对新一轮改革的期盼。

第二,改革“依靠谁”。无论是第一次以安徽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村改革,还是后来以深圳为代表快速发展,改革最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自发的创造力,都是人民创造力的释放和迸发。深化改革仍需依靠人民,应当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智慧,容许和鼓励人民群众推动变革。今天各阶层民众主动参与社会改革的公民意识正在增强。在他们的督促、支持和参与下,中国完全有可能迎来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历史证明,任何改革,没有社会的大多数的支持,就很难超越既得利益而得以实现。无论政府有多艰难,国家有多困难,只要人民相信,改革就能坚持下去。审视改革的成功与困难,启迪我们对变化、发展、进步慎重思考。站在这个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需要更多的自省,更多的总结,同样需要更多的自信,更多的谋划。只有认清方位,明确方向,凝聚共识,才能找到出路。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