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4日
“青岛发展总部经济要敢于善于做减法,把不再适宜于城市发展的企业搬迁到合适的地方,把最珍贵的资源留给最珍贵的企业,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他是国内炙手可热的“总部经济”理论的首创者,于无路之处寻路,以一部《总部经济》为这一崭新经济(310358,基金吧)之路铺就基石;16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为总部经济布道,积极践行总部经济的中国化,并应各地政府之邀,不辞辛苦,使总部经济之声遍及全国。他就是身兼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一系列官职于一身的赵弘。5月7日,赵弘应邀为青岛市领导干部总部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授课,并为青岛市总部经济发展把脉。
两种困惑成就一点星火
十年磨一剑,2002年,总部经济理言还有六年的思考沉淀:“是两种困惑
1996年,赵弘到山西一家企业做调研。这家企业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却陷入了停滞的僵局。老总对城市既爱又恨,一方面资源优势不忍放弃,另一方面却又苦于引不来“金凤凰”。他抱怨根本招不到人才,甚至连现有的人才都留不住,企业是走是留陷入两难。最后他向赵弘抛出了难题:“你是研究经济学的,那你有没有理论来解决我资源和人才的矛盾?”这个问题使赵弘陷入了困惑之中,却也成为了赵弘进一步思考的触发点。
后来,赵弘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北京,而此时,北京的制造业、轻工业品牌全线衰落。“牡丹电视、雪花冰箱、早期的开关厂、内燃机厂、印刷厂,要么搬迁,要么半死不活。”2002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在《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难点及其对策》课题研
论正式提出。然而回顾过往,赵弘坦点燃了总部经济的智慧星火”。
究中,赵弘发现北京的确存在着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本高、水资源短缺、环境资源苛刻、各种配套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但他始终认为北京的人才、技术优势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是有好处的
“山西的问题是有生产成本优势却没有人才;在北京,有人才、信息却没有资产优势,这两个问题吸引我进行调查。”很快,现实打破了理论的困局,赵弘到北京的CBD做调查时,发现写字楼里面有许多“特别”的企业:他们并不在大楼里做任何生产,就像是企业把总部搬到了写字楼里面。赵弘敏锐地意识到:“一个企业这样做有偶然性,很多企业都这样做了,必然具有规律性。如果一个企业这样做,可能对经济的影响不大,如果很多城市都这样做了,那么对于我们的经济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新局面”。他试着以概念来描述一下这种总部的集聚,这样就慢慢形成了总部经济的概念轮廓。
不断积聚的思考由丰台科技园二期开发触发,在课题竞标会上,赵弘谈及总部与生产基地相分离的思路,丰台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汪洪对于赵弘的总部经济理论很感兴趣,为他的内部刊物《商务花园》约稿,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商务花园定位的探索擦出火花,2003年丰台科技园二期项目奠基时,没有主打“商务花园”,而是挂出“建设总部基。 地,开创总部基地新时代”新标语。2004年,《总部经济》出版,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总部基地的概念最终形成。
自此以后,每年一部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出台,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开始了全国的布道,并于2007年来到青岛市市南区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总部经济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多个中心城市确立为经济发展战略,一批总部经济研究实践基地如北京市朝阳区、青岛市市南区、南京市鼓楼区等,在全国建立起来,总部经济的思想星火渐成中国经济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