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 12亿人口,35岁以下的人约占70%,其中 10—19岁的人大约有 2.25亿。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年轻的国家,在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后,也期盼着享受即将到来的人口红利。印度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人口红利并不是坐享其成的事情,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因此把青年问题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给予慎重考虑。
5月 31日,印度青年事务和体育部国务部长阿贾伊?马肯公布了《国家青年政策(2012年)》草案征求意见稿。该草案第一次承认青年并不是一个简单同类群体,而是因其居住地、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生活方式不同而存在许多的差别,因此应该加以分析和区别对待。
政策草案不仅阐明了目标,也提出了落实政策需要的具体措施,明确了负责实现目标的合作伙伴。草案在政策中第一次采用了青年发展指数(YDI)的做法,将其作为评估者和决策者工作的基本依据。
印度政府认为全球化、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印度上升为全球经济力量实体给国家带来许多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国家青年政策(2003年)》。这次提出的政策草案有一项重大的进步,即第一次在指导原则中面对不同的青年群体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要求,这与印度总理批准的技能开发计划是相符合的。技能开发计划是根据社会经济、性别和地理参数划分出不同目标群体。
拉吉夫 甘地全国青年发展研究所(RGNIYD)负责评审现行的《国家青年政策(2003年)》,并形成了2010年国家青年政策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家青年政策(2012年)》草案。
《国家青年政策(2012年)》草案的主要特点有:
政策草案认为青年不是一个简单同类群体,青年因生活的地区和环境、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异。
可以把青年区分为以下特定群体:学生青年、移民青年、农村青年、部族青年、危险境遇中的青年、陷入暴力冲突的青年、失学青年、有社会道德问题青年和福利院青年。提出需要优先照顾的三个群体是女青年、经济和社会弱势青年、残疾青年。
政策草案建议把青年的年龄界限从现在的13—35岁改为16—30岁。这一改变主要是为了与国际上通行的青年定义相吻合。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是15—24岁,英联邦的定义是15—29岁。
在政策的重点领域中应该针对特定群体和需要优先照顾群体提出相应的后续行动计划。
政策草案计划把16—30岁这个青年年龄段再细分为3组:16—20岁为第一组,主要需要接受教育;20—25岁为第二组,主要需要掌握就业技能;25—30岁为第三组,主要需要能够自我就业和有经营技能。
政策草案的宗旨是通过技能开发提高青年的能力,使他们在寻找就业和创业机会时拥有更好的条件。
重点领域要能够提升国家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增加青年就业,手段包括培训、教育、卫生、体育和娱乐、性别公正、参与社区服务、环境和地方治理等。
政策草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监测指标,也就是青年发展指数,即青年健康指数、青年教育指数、青年工作指数、青年幸福指数、青年参与指数。
政策草案主张在中央和邦区一级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政策草案建议在每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都要审议国家青年政策。
从印度修改国家青年政策的举措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从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年问题,专门制定针对青年的国家政策;二是不把青年统而化之,而是根据印度的国情和现实进行群类区分,划出带有共同特点的群体后便于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政策和制定落实措施,使政策避虚就实;三是把青年细分成年龄组,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需求,便于抓住核心需要;四是对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有规有矩;五是设置了青年发展指数,这种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工作的开展、评价工作的成绩很有帮助;六是强调了建立中央与地方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的重要性,青年发展问题既有宏观大略,也有细微措施,哪个环节做不好都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有效的协调机制很重要;七是提出定期评审青年政策执行情况,避免政策虎头蛇尾,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