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由于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中国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这一表态,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广泛争论。
截至6月12日,人民网关于此问题的调查中,93.9%的网友反对“延退”,只有2.4%的人接受。反对者认为,此政策将对就业市场形成压力;支持者的态度是,现如今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加之养老金缺口的现实,确需“延退”。
“延迟退休”是否真的是缓解我国养老保险缺口的“灵丹妙药”,6月18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在与有关人士谈话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问:延迟退休是否能够有效改善养老金缺口问题?
汪玉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进入73岁的较高水平,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适时适度延长退休年龄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一刀切”式的退休制度改革恐难以平复众议。因此,我个人是不同意以“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来缓解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延长退休年龄只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手段,政府要妥善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则必须多管齐下,如有步骤地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等。而养老金空帐的问题如果仅靠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一定是不治标更不治本。
问:您认为当前形势下,除了延迟退休之外,还有哪种方式对于改善养老金缺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汪玉凯:我个人认为,弹性退休制是当前较为合理的一种退休制度。
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规定只要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可退休。到了退休年龄以后,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如果不想退休,还可以继续工作发挥“余热”,一些从事强体力劳动者可以申请提前退休。选择提前退休还是延迟退休,会在退休后养老金多少上有一些弹性变化。如此一来,不仅可提高参保人员缴费积极性、减轻社会养老压力,还可以有效避免劳动人口的提前减员。
当然,对于弹性退休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去看待,不仅要防止“弹性过大”,即某些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由于其退休前后待遇差别较大,在自身实际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这部分群体中仍然会有人选择不退休;同样需要防范的还有“弹性过小”,退休不仅是法律框架里的权利,也是个体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对于那些效益不好、为职工养老负担过大的单位,或者是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的单位,它们多会让职工在最靠近上限或下限的年龄退休,这些行业是占大多数的,职工也常常是缺少博弈底气的。
问:由于我国实行养老金“双轨制”,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差别巨大。这是否也是阻碍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汪玉凯: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为前提,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为前提,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前提,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很难成功。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问题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当初人事部掌握国家公务员的制度保障、制度设计,事业单位制度保障、制度设计;社会保障部掌管的是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两个部掌管三种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设计,没有找到一种平衡点,没有照顾到社会整体的公平公正。现在组建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既然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特别包括养老保险有整体的制度设计权的话,应把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三者整体来考虑,整体来谋划,要找到大体相对能够平衡的点。
需要从整体考虑,把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和整个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和事业单位内部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整体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