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熊志勇:美国民意看中国六十年

 时间:2012-06-28 21:18:00 |  熊志勇 | 字体:【 】| 阅读: 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余年的道路。在头30年中,中国与美国不仅几乎没有官方联系,甚至两国间还发生了中美两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战争。后30多年中,虽然两国关系磕磕碰碰,但两国却形成了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各种层次人员的往来也越来越多。两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也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吗?

美国舆论对中国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精英舆论”(elite opinion),另一类是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本文以后者为考察对象,并主要根据美国盖洛普公司所做的民意测验。盖洛普不仅是美国最老的,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民调公司。1991年,它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作了大量的商业性调查,但绝大多数民意调查都是公司独立出资,以保证“可信、科学、权威”的形象。该公司一直就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民意进行调查,包括与中国有关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没有一项固定问题、连续60多年针对中国的调查。对1972年之前的情况,笔者不得不借助盖洛普对其他一些与中国有关问题的调查,来了解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1972年以后,盖洛普公司针对外国形象对美国公众做的连续民意调查成为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数据来源。此外,本研究也参考了其他民调结果。

一、美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基本民调数据

新中国成立时,多数美国公众反对承认这个国家。直到1950年5月,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仍有40%的美国人反对承认新中国,只有16%的人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北方。此行动得到美国公众64%的人的支持。当美军逼近中朝边境时,中国军队不得不跨过鸭绿江阻击北上的美军。当年12月中旬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共军队继续在朝鲜战斗,联合国军应继续在朝鲜打或越过边界在中国打?其结果是:46%的人认为仅在朝鲜打,但竟有39%的人认为可以越过边界。直到1952年,中美就结束战争进行谈判期间,仍有35%的美国人主张采取更强硬的作法,轰炸中国。此后,与美国政府顽固敌视中国的政策相比,美国公众却一度愿意增加接触。例如,1956年5月,中国政府提议举行两国外长会议,但美国政府不接受这个提议。然而,6月的一项美国民调表明,80%的人支持这样一个会议。可是好景不长,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公众却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比较差的一次民调结果是在1964年11月,当时,盖洛普就哪个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俄国或共产党中国的问题进行调查,59%的被调查者答复说是中国,只有20%的人认为是俄国。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1967年3月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的人达到71%。1968年2月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调查美国公众对28个国家的喜欢程度,部分结果如表1: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中国的位置甚至不如当时正同美国作战的越南,也不如长期同美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古巴。1969年,另一个美国民意测验——哈里斯民意测验所做的调查表明,“多数公众认为,从长远来说,俄国人可能成为争取世界和平的盟友,而中国人却成为主要的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另外,希望苏联赢得中苏争端的美国人是希望中国赢的12倍。也就是说,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基本是负面的,有时甚至非常糟糕。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后,美国民意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可由过去30多年中盖洛普公司就美国公众对外国的看法所做的调查结果来说明。这项长期调查所提的问题一直是:你对下列外国的整体看法是非常好的、基本好的、基本不好的或非常不好的?为了研究方便,笔者把前两类归纳为好的,后两类归纳为不好的。调查结果采用百分比,如1979年对中国持好的看法的人为64%,持不好的看法的人为25%。在个别年份里,这种调查进行了不止一次,笔者一般只在下面图表里列入一次。但如果一年之内不同调查的结果差异较大,就把它们都列入。从图1可以看出,除1973年、1979年、1989年2月和2007年的调查以外,多数年份,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都是不好的看法占上风。由此可以得出判断一:1972年以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基本是不好的。

由于1973、1979年和1989年2月这三个年份的结果与整体趋势相差较大,为显示清晰,将这三年的数据除去,然后各加上(多项式回归)趋势线。这样,我们就能从图2中清楚地看出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的变化趋势。两条趋势线越来越接近,并且好的看法在上升。因此,判断二是:1972年以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的好坏差别逐渐减少,即持不好的看法的人趋于减少而持好的看法的人趋于增加。

总之,从上面这两个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总体上仍然是负面的,这个基本面与50、60年代的情况没有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看法与不好的看法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到2011年二者已非常接近。这个发展趋势虽然不稳定,但前景还是乐观的。

值得指出的是,从2005年起,皮尤研究中心也用与盖洛普类似的问题进行民调。其有关中国的结果比盖洛普乐观,即对中国持好的看法的美国人基本多于持不好的看法的人。从图3可以看出,基本趋势也是对中国持好的看法的美国人的比例在增长。

二、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基本是负面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这60多年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基本是负面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两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意测验结果能说明这一点。例如,1950年1月,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就“承认新中国问题”作的一份调查表明,美国公众反对承认新中国的原因包括:

反对一切共产主义政体;不应承认它:30%

承认会加强共产党人的力量:11%

承认会有助于俄国:7%

共产党人是侵略者,蒋介石仍然很好:23%

从这些答案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意识形态在作怪。社会制度不同让美国公众对中国不看好。1995年,盖洛普让公众给一些国家的民主自由程度打分,最高10分,最低1分。美国公众给自己打6到10分的占90%。给中国打分1到5分的占82%。美国公众的这种看法至今依然存在。例如,2002年的盖洛普调查表明,5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不是“邪恶的”,但还有38%坚持这种看法。2007年和200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美国所作调查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受压制。从好莱坞系列影片007对中国人形象的塑造到一些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从美国媒体对中国发生的涉藏涉疆事件的报道到2009年的“谷歌事件”,很容易看到这种出于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对中国的片面认识。

第二,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担心。虽然美国长期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目前更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即霸权国家,但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美国公众一直视中国为威胁。虽然在冷战时代,苏联被视为美国的最大威胁,但美苏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而中国却在20世纪50年代初与美国在朝鲜半岛大战一场,是中国的军队阻止了美国及联合国军对北朝鲜的占领。虽然中国人长期视自己为弱国,美国公众却不这么想。正如前面所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公众一度把中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对中国的担心超过苏联,特别是在中国拥有核武器之后。1963年3月,盖洛普进行调查的一个问题是:哪个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俄国或共产党中国?47%的人回答是中国,34%的人认为是俄国。与前一年的结果正好相反。1963年7月25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这个条约立刻遭到中国的批评。1964年4月下旬,对于盖洛普调查的同样问题,56%的被调查者答复说是中国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只有27%的人认为是俄国。1964年10月16日,中国宣布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虽然中国政府在声明中指出:中国掌握核武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的核威胁,但美国公众不这样认为。11月,盖洛普再次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59%的被调查者答复说中国是最大的威胁,只有20%的人认为是俄国。比例的变化说明担心中国威胁的人不断增加。美国媒体更指责中国领导人希望看到另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政策是要制造世界紧张局势等。

即便是在中国人认为自己国家已走到经济崩溃边缘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公众还是认为中国的力量在增长。1976年1月,盖洛普就红色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是增长还是减少这个问题进行民调。65%的人认为是增长,只有11%的人认为是在减少。对于同样的问题,1977年的答案是:59%的人认为是增长,只有16%的人认为是在减少。1978年的答案是:56%的人认为是增长,只有11%的人认为是在减少。人们甚至把中国当作与美苏并列的第三个超级大国。这个调查结果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盟国,但尼克松和卡特这些美国领导人还是想与中国改善关系来对抗苏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地迅速增长,这更引起美国公众的紧张。盖洛普多次就下述问题进行调查:你认为今天世界上哪个国家是美国最大的敌人?图4显示出名列前茅的总是这几个国家(数据为百分比)。

其中,2011年盖洛普的调查表明,中国的位置与北朝鲜相同,仅在伊朗之下。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军费迅速增长,军力迅速提高。2010年2月初,盖洛普就对美国面对何种威胁的问题调查中,美国民意把中国军力增长列为第5项。认为中国军力是威胁的美国公众从2004年的39%上升为2010年的46%。上升幅度超过所有其他威胁。即便是皮尤的乐观民调结果,2011年,有79%的人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对美国不是件好事。

三、美国公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增多的原因分析

虽然美国公众从意识形态和安全角度出发一直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但从图2、一是美国公众对威胁理解的变化。对2008年“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号威胁”的民调结果,斯瑞尼瓦森博士曾认为:“更多美国人认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些美国人视中国的经济实力为潜在威胁,而不是在传统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上,这才是这份民调分析后要强调的结论。”2011年2月的民调结果显示,52%的美国公众认为,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领导国,而只有32%的人认为还是美国,甚至47%的人预言在今后的20年内中国一直作为世界经济领导国。在同一调查中,70%的美国公众认为中国对美国至关重要,而认为加拿大至关重要的人只有36%。这个数字比2007年的同样调查提高了12%。当然也有65%的人认为伊朗至关重要,但那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而对中国的判断基本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强调中国重要,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对世界和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人越来越关心与中国有关的经济问题,因为中国在未来将会对美国的经济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取代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2011年皮尤民调也表明,46%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或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主要超级大国。持相反看法的人只有45%。这对一直以世界第一自居的美国人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威胁。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敌对,而更多是经济意义和心理意义上的挑战和较量。

另一种威胁却表现在具体的商业产品上。2005—2007年间,美国公众对中国持消极看法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但到2008年却突然增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年里媒体大量报道中国进口食品、玩具和其他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据2011年1月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在过去四年间美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消息中,产品问题的报道占的比例最高,达到21%。这个数字超过对其他贸易和经济问题的报道。2007年中,盖洛普的一项调查表明,65%的公众说他们会尽量避免买中国的产品,64%表示他们宁愿付出两倍以上的价钱来买美国生产的同样产品。盖洛普对2008年中国形象调查的结果分析称:“一年来关于中国进口食物、玩具和其他产品的安全性的令人不安的消息致使如今55%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消极态度。”产品安全问题也能算是一种威胁,但它更是经济问题。如果从狭义上考察美国公众对威胁的认识,另一组数据能更好地说明问题。盖洛普的问题是:你认为中国是美国的盟国、友好但非盟国,或不友好甚至是敌人?调查结果如下:

这组数据清楚地表明,认为中国是盟国和友好但非盟国的人在不断增加,而认为中国是不友好或是敌人的人在持续减少。2005年的另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美国公众对威胁的理解。民调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军事威胁?答是的人为50%,答否的人为48%。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经济威胁?答是的人为64%,答不是的人为33%。这些证据说明,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视中国为威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这种威胁实际上是两国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你多我少的利益之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争。但正如上文指出,中国军力增长依然是美国公众非常担心的事情。

二是中美关系日益密切。中美两国现在不仅经济上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在政治上,特别对一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利益。当美国学者提出“两国共治”(G2)的概念时,引起各国从公众到领导人的关注。一方面,可以认为这种说法是在忽悠中国;另一方面,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反映美国学者认为中美两国需要合作来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在冷战时期,美国学者从不认为要与苏联形成两国共治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认可中国在国际上影响的增长。

从经济角度看,虽然中美之间存在大量的争议,如贸易不平衡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和汇率问题等等,但它们都是可以通过谈判妥善处理的。实际上,从整体上看,中美经济关系是有益于美国公众的。中国购买了1万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国债,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债主。这不仅帮助了美国的财政,而且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中国对美出口额巨大,2009年,根据美方的统计达到2964亿美元。虽然在两国贸易中,美方存在巨大逆差,一些美国人不满,但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美国进口商和美国消费者普遍欢迎中国的产品。如近年主要销售中国产品的一元店在美国大量涌现,在许多购物中心都能见到,甚至与大型超巿共处。中国产品帮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开支。由于这些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或其他跨国公司的产品,这些公司也从中国进口中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当美国国会试图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时,包括通用在内的一些美国公司都表示反对。例如,2009年1月5日,美国服装和纺织品进口商协会(USAITA)向奥巴马的过渡小组递交了一组建议,要求终止成衣进口关税,并且改革原产地规则和特殊例外。美国服装和纺织品进口商协会执行董事劳拉·琼斯在一封给过渡小组的信中说到,“既然配额已经过期,是时候削减那些打击美国最贫穷家庭的成衣高关税了”。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美国主要的出口国。2007年以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在北美自贸区以外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在2008年讲,中美正在致力发展的商业“伙伴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经济”。2011年1月,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中提到:美中贸易关系为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中国为美国和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他还说:“虽然我们在很多领域是竞争性的,但我们的经济力量基本上是互补的”。到2011年底美国对华出口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了1039亿美元。当胡锦涛主席在2011年1月访问美国时,中美签署了几十项经济合作协议。奥巴马兴奋地对企业界人士表示:“这将使美国的出口增加450多亿美元,同时给中国增加了几十亿美元在美国的投资。从机械到软件,从航空到农业,这些交易将支持23万5千个美国就业机会。这包括许多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因此,这对美国工人来说是很好的消息。”2005年的一项盖洛普民调中也反映出来美国公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看法。当时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经济体对美国来说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发展?48%的人回答是积极的发展,46%的人认为是消极的发展。肯定的答案略占上风。显然,美国公众与领导人都意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对美国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帮助。

三是美国政府推行积极的对华政策。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存在着诸多方面矛盾。当美国政府不断地批评和指责中国时,美国政府一直强调两国的共同利益,表示要与中国加强合作。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一次长篇讲演中提出:“我们现在需要中国做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中国不会仅仅是个成员。它会与我们一起来维护这个使之获得了成功的体系。像利益攸关方那样进行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我们会有我们需要处理的争论。但这种处理可以放在更大的框架之内进行,即有关各方都承认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来维护能提供同样好处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体系。”虽然美国方面并不认为中国已经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它表明了这种期待。这种看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肯定。2006年胡主席访问美国时,布什总统讲:中美合作领域日益宽广,中国是伟大的国家,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伙伴,对世界和平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2009年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后,他表示会继续前任的对华政策,他对胡主席讲: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在经历的一年多的摩擦之后,2011年1月14日,希拉里国务卿在胡主席访美之前发表热情的讲话。她驳斥“中国威胁论”与“中美零和论”,强调中美关系不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表示中美今后还应“同舟共济”,合作迎接挑战。如果未来无法“共济”,只会引发混乱和漩涡,不仅殃及两国人民,也殃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今天,我们与中国建立了积极关系,并且中美有望迎来非常积极的未来……我们期待与中国一起,应对当前和今后的挑战。”美国政府的政策肯定会对公众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2011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58%的人认为,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非常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人只有9%。美国公众与政府一样都认为有必要与中国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

结语

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对发展中美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虽然根据盖洛普的民调,美国公众对中国看法趋向积极,但消极面还是占主流,而且舆论的波动较大。在系统地研究有关的民调结果后,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

第一,上文提到1973、1979年和1989年2月这三个年份的民调结果与整体趋势相差较大,也就是好的看法占上风。考虑到这三次民调发生的背景,可以断言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1973年的调查发生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美国掀起一阵中国风。1979年的调查发生在中美建交之后,邓小平“对美国的旋风之旅在公共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白宫和国家艺术馆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以及对美国一些城市的访问。在休斯敦,这位小个子中国领导人戴上一顶牛仔帽,摆出一副样子,让摄影师和旁观者们乐不开支”。1989年的调查发生在老布什总统2月访问中国之时。他刚上任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他曾破例要求在天安门停车,夫妇二人下车向中国群众招手致意。邓小平等主要中国领导人都热情地会见了他,视他为中国人的老朋友。领导人之间的友好情谊无疑会反映在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积极看法上。2010年底,中美两国的官员和学者都认为,当时的舆论环境非常不利于两国关系,但2011年胡主席访美后所做的美国民调却结果不错。这种明显的改善不能不令人相信两国政府为这次访问所做的工作以及访问本身对扭转舆论恶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精心安排的首脑外交有益于舆论环境的建设。

第二,2011年盖洛普曾从年龄段角度来分析把中国视为美国主要敌人的民调结果,数据表明,在3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人当中认为中国是敌人的至少在16%以上,而在18—29岁这个年龄段中,只有6%的人认为中国是主要敌人。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皮尤所做的民调结果中。根据它对美国公众的调查,22%的人认为中国是敌人,43%的人认为中国不是敌手但是严重问题,27%的人认为中国不是问题。认为中国不是问题的人主要是18—29岁这个年龄段。或许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够成熟或没有感到中国的压力,但也可以认为,这些人对未来与中国打交道更有信心。因此,做好这个年龄段美国青年的工作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形象。总之,美国民意对华看法是在缓慢的改善之中。若想加速,必须设法越过上述障碍。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