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科技为关键、知识为基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技实力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人才素质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资源,而创新则成为了社会全方位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以往依赖于资本和能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知识时代的背景下备感乏力。当今的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国家需要创新,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却时刻刺痛着每位国人的神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就是创新人才。未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原因有许多,如封建中庸思想对个性的磨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式机械化教育、幼儿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但是,过分注重掌握和传承已有知识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无疑是最显著和最直接的原因。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当中,科学知识、思想理论都作为确定无疑的内容向学生灌输。这种灌输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接收器,扼杀了学生的怀疑态度与批判精神,也让学生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好奇与乐趣,消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最终结果就是我们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重温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可以反思我们现行的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有几个重点:其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二,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其三,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如何让它发光,因而教育应该是一种能把人们的内心的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所以,苏格拉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并不强制别人接受,而是通过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怀疑批判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鲜活、生动的知识。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共同探讨问题。
对此,不同领域的大师们有着极为相似的认识。巴尔扎克认为:“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以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条件,问题是怀疑批判精神的体现,问题是创新意识作用的必然结果。
只有敢于提问、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才有下一步的创新思考和创新活动。钱学森老先生的名言“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点明了“不能人云亦云”的怀疑批判的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核。
知识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因为只有在辩证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丰富知识、发展知识和变革知识。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能看得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对以往知识的传承与借鉴;看得更远,则是在众多的“他认为”的学说中吸收、提炼、升华出来的“我认为”的学说。今天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正是后人借助怀疑与批判的精神站在牛顿等巨人的肩膀上提出来的学说,是在牛顿的粒子说和胡克、惠更斯等人的波动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过,虽然光的波粒二象性现在被人们普遍认可,我们却也没有任何理由绝对地相信它一定不会被推翻。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他认为”的知识,等待新的“我认为”的考验。科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就是这样。
其实,我们的教育恰恰缺乏对“他认为”知识与“我认为”知识的理性区分,缺乏对从“他认为”知识到“我认为”知识转化的合理引导。
可以说所有课堂传授的知识都是“他认为”的知识,是以往的学界翘楚在其时代背景下研究自然、社会课题得出的成果。这些知识虽然有实验的或实践的支持,却并不是不可超越的绝对真理,而是可以在新的研究基础上加以质疑的。就像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它一度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物理学界达数百年之久,却在20世纪初被当时的“无名小卒”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超越了。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无论“他认为”的知识被超越与否,都在认识世界、认清自我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认为”的知识则是对“他认为”知识的批判性吸收、提炼与总结,是对自然、社会现象本质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其间的关系正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那样:“创造一种新理论不像推倒一个旧棚子,在原址建立起一幢摩天大厦,而是如同爬一座山,获得新的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我们的起点与它周围环境之间预想不到的关联。不过我们的出发之地依然存在,虽然它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显得小了,在我们克服重重阻碍所获得的广阔视野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还是遥遥可见。”
我们强调课堂教授知识的“他认为”性,强调知识界没有绝对的权威、永恒的真理,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眼前的知识是可怀疑、可批判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我们重视知识从“他认为”向“我认为”的转化,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有助于培育学生合乎理性的创新意识。
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想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关注“他认为”知识向“我认为”知识的转换,在这方面多下功夫。